陕西推进基层应急能力建设,破解队伍物资资金三大难题
陕西推进基层应急能力建设,破解队伍物资资金三大难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陕西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省份,特别是农村地区受地理环境和极端气候影响,泥石流、滑坡、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易发多发。基层群众距离现场近、环境熟,开展自救互救是最有效、最及时的灾害救援方式。但实践中,许多群众应急意识和技能明显不足,应对灾害事故的预防处置能力较弱,导致“小灾大难”时有发生。着力提升群众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增强基层应对灾害事故的预防处置能力刻不容缓。
汉阴县应急管理局物资库
一、力争主动,着力提升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近年来,全省高度重视基层防灾减灾工作,着力强化体系建设,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一是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坚持人防与技防并重的原则,不断完善灾害监测预警机制,建立全面综合风险感知网络,促进相关部门间灾害事故分类监测数据交换与共享,推动安全发展示范城市、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以及示范县(区)的高标准建设。加强跨部门会商研判及预警信息发布机制,提升特定地区和特定人群的精准预警能力,确保预警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达至每一个角落,彻底解决最后一环问题。
二是严格灾情信息管理。严格执行自然灾害统计调查制度,加强省、市、县、乡、村五级灾害信息员队伍的建设与培训,提高灾情核查及损失评估的专业水平。优化灾情统计指标体系,简化并规范灾情信息报送流程,确保灾情数据收集、分析与发布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时效性得到提升。
三是提升救灾保障能力。全面落实《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加强战略和应急物资储备安全管理的实施方案》,加快构建应急物资综合管理平台,探索建立涵盖实物储备、协议储备、生产能力储备以及家庭储备在内的多元化储备体系,并积极推进应急物资“商业代储”模式的应用。加强对集中安置点的规范化管理,确保受灾群众能够得到妥善安置。协调推进自然灾害救灾资金管理和应急救灾物资管理办法的修订与制定工作,编制《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指南》,探索推行“民生保险”,健全和完善灾害救助保障机制。
四是建强多层次救援队伍。综合评估各市县救援能力,不断优化省级救援队伍的定位布局,确保资源高效配置与救援能力均衡发展。全力支持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设,统筹规范社会救援力量建设,借助全省红十字会等平台和资源,积极引导并规范社会救援力量。实施系列专业、系统培训活动,定期为全省社区和行政村培养一批具备扎实技能的基层应急救援员,逐步构建起一支“技术过硬、保障有力、服务公众”的基层应急救护员队伍。
二、任重道远,基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仍有薄弱环节
(一)队伍能力有待提升。部分镇街(园区)和社区(村)应急救援队伍尚未按照要求组建到位,基层应急救援队伍事故灾害先期处置技能训练做得还不够,人员整体能力素养距离实战要求尚有一定差距。尽管多数街道(镇)及社区(村)已配备应急队伍,但在应急意识和业务素养方面仍有待提升,必要的物资装备比较匮乏,岗位编制较少、福利待遇偏低、职业荣誉感不强,导致基层末端应急人员或网格员变动较快。同时,由于引导支持力度不够,有的志愿培训宣传工作业务技能较弱、经验不足,导致部分街镇、社区应急力量的组织培训工作成效欠佳。
(二)物资准备仍有短板。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队伍建设、物资储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等方面还存在支撑保障力度不足的问题。一是社区(行政村)应急物资储备严重不足。在一些较偏远地区,基层应急物资储备点数量少、距离远,物资供应难度大,不能满足基层应急处置需要。二是基层应急物资储备点布局不合理。部分地区存在重点缺失和重复建设的情况,不仅没有覆盖到重要的交通要道或人口密集区域,还造成资源浪费。三是救援、通信、生活物资等应急物资配置条件缺少制度性安排。
(三)资金保障不够充分。基层应急体系建设、救援队伍培训、网格员待遇等方面所需资金缺口依然较大。当前,按照“六有”的要求,镇街一级应急管理机构和人员基本到位,但由于只有机构,没有工作经费,应急工作很难开展。应急队伍建设专项经费不足,上级下拨的应急管理经费大多属于特定事项的专项经费,无法用于应急队伍建设。
三、综合施策,全面提升基层防灾减灾能力
提升基层防灾减灾能力是筑牢防灾安全屏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面对日益复杂的灾害风险形势,基层作为应急管理工作的“前沿阵地”,要进一步综合施策、全面提升基层防灾减灾水平。
(一)构建责任明晰的组织管理体系,提升基层自救互救基础保障能力。加强统筹协调,强化组织管理,科学指导督促,常态化提升基层应急管理的自救互救能力。一是建立健全基层自救互救机制。将强化基层自救互救能力纳入应急管理法规制度体系,明确参与救援行动中各主体责任、权利与义务;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社会动员的工作机制,形成以应急突发事件社会响应机制、社会动员模拟演练机制、动员补偿激励机制为主体的制度体系,提高应急管理社会动员的规范性。二是加强自救互救预案建设。将应急管理中群众自救互救预案建设纳入应急预案体系,明确实施自救互救的组织机构、职责任务、分级响应等事项;结合属地实际,有针对性地编制本地各类灾害场景下的自救互救预案,定期组织预案演练,提高应急管理自救互救的针对性和实战能力。三是发挥网格化治理优势。加快应急管理网格员与社会综合治理网格员的职责融合,实现网格内和网格间联动宣传预警、联动排查处置、联动防控救援,打造互帮互助“一网相联”的基层防灾减灾工作新局面。
(二)强化镇街、村社应急资源共享机制,提升基层防灾减灾统筹能力。一是完善各区域沟通协商机制。强化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社会团体和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沟通交流,推进社区与各类社会组织和志愿者联动。完善共训共练机制,各区、街道(乡镇)和社区(村)结合实际,建立专业队伍与社会应急力量共训共练任务清单,定期开展洪灾、火灾、地震等场景下的应急演练。二是完善基层综合应急协调机制。探索构建社会应急力量参与灾害事故救援行动现场协调机制,凝聚应急合力,提升救援实效。积极发挥镇(街)、社区(村)、社会组织、志愿者和群众在安全隐患排查与消除、信息报告、抢险救援中的协同作用,实现快速响应、高效处置。三是建立基层应急资源共享机制。推进各乡镇应急机构建设共享化装备物资库,形成多部门、多层级的应急资源共享体系。加强先进救援装备配备,购置应对各类灾情综合救援必备装备物资,保障日常训练、预案演练、应急救援共享共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三)建设多元互动应急救援队伍,提升基层防灾减灾支撑能力。一是建设多元化应急救援队伍。在镇(街)建立应急综合救援站,整合应急、公安、卫健、水务、城管等队伍,建立专属基层综合救援队伍;在村(社区)整合治安联防、护林防火、专业网格员等力量,建立基层综合救援队伍。二是充分发动村镇群众参与应急救援,重视群众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基础前哨作用;充分发动村民、民兵和志愿者参与应急救援,提高应急救援的社会化、群众化水平。三是加强对村镇应急救援力量的培训。根据实际风险情况制定详细、科学、可行的村镇应急预案,明确各种应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置程序、任务分工、资源调配和指挥等;对村镇应急救援力量进行定期培训、演练,提高其应急处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四是加强群众参与救援行动的劳务保障和安全保障。对各类社会救援力量补偿、调用等进行“一揽子”规范提升,完善应急救援力量、物资、装备征用规范;提高灾害信息员、网格员及编外救援人员待遇预算,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应急部门对群众参与救援行动的兜底保障,完善意外事故保险,为其人身安全提供相应保障。
(四)加快建设城乡社区多灾种应急服务站,提升基层防灾减灾处置能力。一是加强对社区多灾种应急管理站建设的全面谋划和统筹安排,从组织架构、功能配置和配套措施等方面制定实施计划,以确保管理站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益;统筹协调各方应急管理资源,不断优化和完善工作机制,与时俱进地推进各项具体工作。二是明确社区应急管理站的功能定位,打造多功能合一的组织机构,以社区专职应急救援队伍的驻勤场所、基层应急信息监测和应急指挥中心、应急知识宣传教育培训基地为管理站主要功能定位,实现社区应急管理站指挥、救援、培训功能的集成化。三是规范社区应急管理站的机构设置,明确管理站的组织框架、人员配备和办公设施,在老旧开放式小区、消防救援等专业力量到场时间长的社区重点布局,主要负责社区应急救援站的日常管理工作;设置值勤室、器材室、备勤室、培训室、安全体验室、训练区、停车区和应急指挥中心等功能用房或区域,确保管理站功能有效发挥。
(五)树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应急理念,提升基层防灾减灾响应能力。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居民安全意识和提升应急知识水平。树立起“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基层应急理念,增强自我保护和互助意识,提高群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救自护能力;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微信、短信等媒体,开展应急知识宣传,举办应急演练和模拟活动,提高公众对各种突发事件、灾害的认识和对应急技能的掌握程度。二是加强社会共治意识,建立全社会参与应急的新局面。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加强企业与政府部门信息共享和协调配合,鼓励和引导企业、社区、学校等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救援队伍,提高应急响应和处理能力;建立健全企业参与应急管理的制度规范,提高企业参与应急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三是着力提升居民应急避灾自救能力。按照各地实际情况编制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建议清单,列明家庭储备物资的种类、名称、功能和适用灾种,引导市民群众增强“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意识。
本文原文来自陕西传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