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从历史文化名城到现代文艺复兴
高邮:从历史文化名城到现代文艺复兴
高邮,这座因邮而生、因邮而兴的古城,承载着20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中国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这里不仅孕育了盂城驿这一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驿站,还滋养了汪曾祺、秦观等文化名人。近年来,高邮在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积极推动文旅融合与文创产业发展,实现了从历史文化名城到现代文艺复兴的华丽转身。
千年邮驿,文化传承
高邮的历史文化,最耀眼的莫过于其邮驿文化。盂城驿,这座始建于明洪武八年的古代驿站,历经600多年沧桑,如今依然矗立在高邮古城中。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盂城驿不仅是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驿站,也被誉为“中华邮驿活化石”。漫步其中,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古代邮驿的繁忙与艰辛。
除了盂城驿,高邮还拥有3处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6处国家重点文保单位、10处省级文保单位。这些文化遗产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串联起高邮悠久的历史文脉。高邮古城以盂城驿为文化品牌,将明清风貌的北门大街恢复原样,相继完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物保护项目《大运河里运河故道高邮段(中段)保护展示工程》的方案设计和申报工作、新增及更换历史文化街区解读牌95块、实施历史街区建设工程等工作,引得周边城市游客纷至沓来。
文旅融合,文创勃兴
近年来,高邮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以“运河、邮驿”文化为魂,以“保护、传承”主题为线,以盂城驿、邮驿博物馆、集邮家博物馆等展馆为基,运河·盂城驿历史文化街区通过打造非遗老行当、手工艺业态和非遗民俗互动展演等形式,彰显大运河文化带高邮段的邮驿风韵。
街区内常年举办“非遗进景区”系列活动展演,先后策划了“诗秦画驿一邮倾心”“共赏盂城月同游古运秋”“好事成双·新春大集”等活动,还定期邀请高邮民歌、非遗老行当、手工艺业态和非遗民俗展演等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前来设立公共课堂授课。高邮市文旅集团党支部书记、董事长刘玲介绍,在诸多特色非遗音乐、戏剧、曲艺表演的“装点”下,如今的高邮老街兼具“烟火气”和“年轻态”。
文旅融合迸发出产业发展新动能。2023年,高邮市95家“三上”文化企业实现营收40亿元,利润总额3.24亿元,同比增长29.8%;累计接待游客797.84万人次,同比增长17.69%。累计接待过夜游客96.58万人次,同比增长59.61%,各项数据均创历史新高。
文创产业的蓬勃发展也为高邮的文化复兴注入了新活力。高邮市文创产品开发如火如荼,推出了“汪曾祺书画系列”“城市LOGO系列”“好事成双系列”等文创产品。其中,高邮“邮礼邮味”城市伴手礼荣获第三届江苏旅游文创商品大赛铜奖。“邮礼”以高邮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韵为IP,提炼了龙虬文化、秦观诗词文化、汪曾祺名人文化、运河邮驿文化、镇国寺禅意文化等元素,开发了龙虬文化猪形香炉、镇国禅寺香盒、汪曾祺文学作品集、秦观诗词男士玉竹宣纸折扇和女士檀木凌娟折扇;“邮味”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特色,开发了双黄咸鸭蛋、秦邮董糖、界首茶干、湖上花海菜籽油共4件特色文旅产品。
名人荟萃,文化繁荣
高邮的文化繁荣,离不开历代文化名人的滋养。宋代著名词人秦观,留下了“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千古名句;当代文学大师汪曾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高邮的风土人情,其作品中流淌着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高邮人大打汪曾祺的文化牌,几乎做到了极致。汪曾祺去逝已经二十多年,可是高邮似乎到处都有汪曾祺的影子,商店、茶馆、饭店等,更有社科、文学、教育等等部门都有汪老的招牌。高邮组织了一个全国文学人踊跃参与的“汪迷部落”,远去的汪曾祺先生,为高邮搭起了无数座桥,无数的汪迷不论春夏秋冬,都会来到高邮。
高邮市文旅集团党支部书记、董事长刘玲介绍,在诸多特色非遗音乐、戏剧、曲艺表演的“装点”下,如今的高邮老街兼具“烟火气”和“年轻态”。高邮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端武斌表示,高邮市文广旅局将积极举办与运河文化紧密相连的“邮驿路·运河情”全国美展等活动,讲好新时代高邮“运河故事”。打造汪曾祺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以汪曾祺纪念馆为核心,将当代著名高邮籍作家汪曾祺笔下过去的文化场景复原,展现里下河地区民风、民俗、风土、风貌、风味,创设文旅融合新场景。探索“文化+”建设模式,推动乡镇(街道)文化站评估定级,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以文化“软实力”挺起高邮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硬脊梁”。
从历史文化名城到现代文艺复兴,高邮正以其独特的历史底蕴和创新精神,续写着新时代的文化篇章。这座古城,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未来,拥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