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揭秘战国“蜻蜓眼”琉璃珠的神秘工艺

创作时间:
2025-01-21 23:08:3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揭秘战国“蜻蜓眼”琉璃珠的神秘工艺

“蜻蜓眼”琉璃珠是中国古代琉璃工艺的瑰宝,其独特的工艺和神秘的历史背景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这种琉璃珠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其精美的外观和精湛的工艺,成为当时贵族阶层的珍贵饰品。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和科学研究,为我们揭开了这神秘工艺背后的秘密。

01

工艺特点

“蜻蜓眼”琉璃珠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融合了外来技术和本土创新。研究发现,中国古代工匠在仿制外来钠玻璃蜻蜓眼珠的过程中,吸收了逐层镶嵌工艺,并创新性地使用石英颗粒和锡基乳浊剂来制作白色乳浊玻璃。

白色眼纹是蜻蜓眼玻璃珠的重要特征。外国工匠通常在玻璃中添加二氧化锡或锑酸钙等乳浊剂来形成白色。而中国工匠则发明了两种独特的呈色机制。一方面,他们控制石英的熔融程度,形成微米级颗粒,通过米氏散射效应制作出白色乳浊玻璃;另一方面,他们还使用了一种新型锡基乳浊剂——硅锡钡石,这是在铅钡玻璃生产过程中加入二氧化锡而形成的。

在成型工艺方面,显微CT分析表明,中国古代工匠在仿制外来钠玻璃蜻蜓眼珠的过程中,吸收了外来眼纹装饰中的逐层镶嵌工艺,但目前没有发现引进缠绕工艺制作珠子基体,并首次实证基体的铸造成型与独特的镶嵌技术。

02

历史渊源

关于琉璃在中国的起源,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外来说”,认为琉璃制作技术是从西亚传入中国的;另一种是“本土创”,认为琉璃是中国先民独立发明的。考古发现和科学研究支持了“本土创”的观点。

据《穆天子传》记载,早在西周时期,中国人就已经掌握了琉璃制作技术。东汉王允的《论衡》中也有记载:“消炼五石,铸以为器,磨砺生光,仰以向日,则火来至”。这些文献表明,早在二三千年前,中国的先民就已经能够炼石提取琉璃。

关于“蜻蜓眼”琉璃珠的起源,有一种浪漫的传说。相传在春秋时期的越国,范蠡在铸剑过程中偶然发现了这种半透明的物质,色彩斑斓,流光溢彩。越国君王勾践极为惊讶,称这物质为流蠡,及后循其同音名为琉璃。但考古研究证明,琉璃在商周时期就已出现,流蠡之说乃范蠡与西施的爱情传言而已。

03

文化意义

“蜻蜓眼”琉璃珠不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西亚文化中,这种琉璃珠被称为“鬼眼”或“通神灵的眼睛”,被认为能够带人的灵魂见到神,从而去往天国。在中国,它则更多地被用作装饰和象征身份地位的物品。

04

考古发现

近年来,考古学家在成都青白江双元村墓地、蒲江飞虎村船棺墓等地发现了大量“蜻蜓眼”琉璃珠。这些琉璃珠并非完全来自西域,而是由中国先民自己生产的玻璃制品。研究发现,这些玻璃珠分为铅钡玻璃和钾钙玻璃两种类型,其中部分灰黑色的釉砂管属于古代中国独有的铅钡玻璃种类。

这些考古发现不仅揭示了中国古代琉璃制作技术的发展,还反映了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位于亚洲中心地带的新疆地区出土了大量来自欧亚大陆多地的玻璃珠,是跨欧亚大陆原料供应链的重要汇集点。这些发现表明,在公元前一千年或略早,蜻蜓眼珠由游牧民族从西亚经过漫长的一千年岁月传入中国。

“蜻蜓眼”琉璃珠作为中国玻璃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一笔,及古代珠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有的魅力和文化内涵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藏家的追捧和青睐。它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也见证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和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