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高端论坛热议《诗经》教学实践
浙大高端论坛热议《诗经》教学实践
近日,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主办的“中国经学与传统学术:文本、思想与方法学术研讨会”在紫金港校区圆正启真酒店顺利召开。此次会议围绕“经学与传统人文学的文本与文献研究”“经学与传统人文学的方法论研究”“经学与传统人文学术的思想与理论研究”“经学与传统学术的现代开新与创造转化研究”“经学与人文学术的互动”“世界文明视阈中的经学与传统学术”等前沿问题展开,来自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化工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南大学、安徽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暨南大学、五邑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的五十多位专家学者畅所欲言,从不同进路、以不同方式、在多个议题上推进了对以经学为主体的传统学术的研究。
浙江大学副校长周江洪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研讨和弘扬中华传统学术,是赓续中华传统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自创院以来就确立了以经学为主体、推动中国传统人文学科高水平研究的战略,这一战略既是学术之盛事,也是以学术方式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具体方式。
在《诗经》教学实践方面,与会专家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深圳大学景海峰教授提出当前“中国古典学”普遍存在两种路向:一是“移植性的古典学”,即以西方古典学的引进和消化为重点,强调作为一门新知识的古典学具有学科体制化特点和研究规范化诸要素;二是“本土格义式的古典学”,也就是用古典学的名义来研究中国传统学问,尤其是用古典学包容诸科的优长来反思现代学科划分和研究方式。除此之外,还应该寻找第三种路向,即在哲学诠释的意义上建构“中国古典学”,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的经验里体证生命的独特价值和意义,并以此融入文字、文本、经典凝聚的共识中,而不是坚守只属于文献整理范畴的传统古典学的堡垒。
四川大学舒大刚教授带来题为“经史兼宗:金景芳先生的经学思想与成就”的主题报告。舒教授指出金景芳先生善于利用经学史料解决历史问题,具体表现为坚持“六经”的典则意义和信史价值;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指导《周易》研究;重视以“三礼”资料解决先秦史上的制度问题;开辟“思想史研究与社会史研究”的新路径,等等。金先生的学术人生体现了一代鸿儒从旧经学入新史学,又用新史观治旧经典的转变,对现代学术进步作出巨大贡献。
北京大学吴飞教授从中国古代祭礼尚质角度重新审视巫史传统的超越性。吴教授认为孔子及其后学阐释的祭礼尚质原则,所继承的是巫史传统的核心精神:崇尚自然。虽然儒家非常看重人类的理性智慧和文明制作,但强调自然始终是人类无法完全了解,也不可能超越和改造的。祭礼之所以尚质,就是因为人不可以人类文明中的标准来理解鬼神,而必须始终对鬼神持敬畏之情。由于人不可能真正了解鬼神,所以人类不知道究竟怎样的祭品是鬼神所喜爱的,于是就以最质素,即最接近自然的祭品献给神,因为鬼神正代表了自然中神秘不可测的力量。
武汉大学吴根友教授的报告为“全球化时代诸‘圣经’的精神传统之间如何对话”。他指出世界各民族大体都有属于自己的“圣经”传统,该传统从根本上影响并决定了他们关于世界基本秩序的观念。其中,“一神论”的“圣经”往往坚定地维护绝对地位,故其如何向无神论、异教徒开放出人际交往中的互信之根源,便会成为一个现实的政治与社会问题。吴教授认为学术界应该首先正视诸“圣经”传统对话的困难性,其次要积极地探索其中的可能方法,从历史上寻找经验与教训,为当代的诸“圣经”传统的对话思想的启迪。
在教学方法上,专家们建议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及其特点,分析诗人选择这些意象的原因,以及所有意象集合在一起的表意功能。同时,教学设计需要精巧,要会取舍重难点,主要时间应放在主题探讨上。此外,专家们还强调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认为诗歌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人文教育和伦理教育,能够唤起情感的觉醒并赋予教化功能。
此次论坛不仅促进了学术交流,也为《诗经》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和发扬《诗经》的文化精髓,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将传统经典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以培养更多具有文化自信和人文素养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