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栖灵塔:千年古刹重现辉煌,诗篇佛韵永流传
扬州栖灵塔:千年古刹重现辉煌,诗篇佛韵永流传
栖灵塔,这座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年)的古塔,历经千年沧桑,见证了扬州城的兴衰变迁。作为大明寺的标志性建筑,栖灵塔不仅承载着佛教文化的传承,更凝聚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成为扬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
千年古塔,几经兴废
栖灵塔初建时高达九层,气势恢宏,塔内供奉佛骨舍利,因此得名“栖灵塔”。据史料记载,隋文帝杨坚为弘扬佛法,特下诏在全国建造三处佛塔,栖灵塔便是其中之一。其建筑之精美、规模之宏大,堪称当时佛教建筑的典范。
然而,这座千年古塔的命运多舛。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因会昌灭佛运动,栖灵塔惨遭毁坏,一代胜迹化为焦土。此后数百年间,虽有重建之议,但因战乱频仍、财力匮乏,始终未能如愿。
直到20世纪末,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栖灵塔得以重建。1980年,为纪念鉴真大师圆寂1200周年,谷界人士倡议重建栖灵塔。1988年,大明寺方丈瑞祥法师在寺东园选址重建,并举行隆重的奠基仪式。新塔高70米,九层八角形,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既保留了唐代建筑风格,又融入了现代建筑技术,成为扬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唐诗咏叹,文化瑰宝
栖灵塔在唐代的辉煌,不仅体现在其建筑艺术上,更凝结在历代文人的诗篇中。唐代是诗歌的黄金时代,而栖灵塔作为扬州的地标性建筑,自然成为文人墨客登临赋诗的绝佳去处。李白、高适、刘长卿、刘禹锡、白居易等著名诗人,都曾登临此塔,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李白在《秋日登扬州栖灵塔》中写道:“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顶摩霄汉中,望尽日月光。”诗人笔下的栖灵塔,高耸入云,仿佛可以触摸到天际,登临其上,可以俯瞰四野,尽览日月光辉。这种壮丽的景象,不仅展现了栖灵塔的宏伟气势,也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
白居易的《与梦得同登栖灵塔》则描绘了与友人一同登塔的欢乐场景:“半月悠悠在广陵,何楼何塔不同登。共怜筋力犹堪在,上到栖灵第九层。”诗中流露出与友人登高望远的喜悦,以及对青春活力的赞美。
刘禹锡的《同乐天登栖灵寺塔》则展现了诗人登塔时的轻松愉悦:“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阑干。忽然笑语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诗人与友人相互扶持,轻松登上九层高塔,站在云端之上,谈笑风生,引得游人纷纷仰望。这种欢快的场景,生动展现了唐代文人登临栖灵塔时的愉悦心情。
这些诗篇不仅展现了唐代文人的文学才华,也记录了栖灵塔在唐代的辉煌景象。通过这些诗句,我们可以感受到栖灵塔不仅是佛教文化的象征,更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佛教圣地,文化传承
栖灵塔不仅是佛教文化的象征,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唐代高僧鉴真大师曾在此讲经传法,为佛教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前,曾在大明寺讲律传戒,弘扬佛法。他不仅将佛教文化带到了日本,还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为了纪念鉴真大师的贡献,1963年,大明寺建立了鉴真纪念堂。这座由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设计的纪念堂,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也成为了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每年都有大量日本游客和佛教徒前来朝拜,感受鉴真大师的慈悲精神和中日两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历史。
扬州地标,文化新篇
如今的栖灵塔,不仅是扬州的地标性建筑,更是中国佛教文化和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载体。每年都有大量游客慕名而来,登临塔顶,俯瞰扬州全貌,感受这座千年古城的历史魅力。栖灵塔的重建,不仅恢复了一处历史文化景观,更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栖灵塔,这座历经千年沧桑的古塔,见证了扬州城的兴衰变迁,承载了佛教文化的传承,凝聚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成为扬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它不仅是扬州的地标性建筑,更是中国佛教文化和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载体,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