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机位拍摄助力消防救援:从南京商场火灾看现代消防技术应用
多机位拍摄助力消防救援:从南京商场火灾看现代消防技术应用
2022年10月,江苏南京一大型商场突发火灾。接到报警后,当地消防救援支队立即赶赴现场,操控无人机升空俯瞰火场,持续监测火情,并借助无人机热成像画面引导高喷车精准灭火,争分夺秒救灾。
这场火灾的扑救过程,展示了现代消防救援中多机位拍摄技术的重要应用。通过无人机的多角度拍摄,不仅为现场指挥提供了实时的火情信息,还为后续的救援行动提供了有力支持。
多机位拍摄在消防救援中的应用
在南京商场火灾救援中,消防部门使用了经纬M300 RTK、经纬M30T及DJI Mavic 3行业系列等多款无人机,为救援的初战、灾中及灾后提供全程保障。
为快速获取火场全局态势,消防人员抵达现场后,立即在开阔、无干扰地带建立无人机起降点,操作无人机升空对火场进行环绕拍摄。无人机拍摄的关键方位全景图和实时视频,保证了前后方指挥部的通信畅通,指挥部得以快速掌握火势、蔓延方向、消防水源等信息,精准判断险情,确定下一步举措。
在灭火救援中,精准判断火点是灭火进攻的重中之重。但由于该楼体结构复杂,且建筑外墙与大量浓烟阻隔视线,难以找到火点。为此,救援人员使用M30T无人机的红外热成像相机,通过点测温、区域测温等功能高效排除烟雾干扰,精准定位、标记火点。
根据无人机热成像显示的火点位置信息,现场指挥部选定高喷车进攻点位,并借助无人机空中视角为高喷车作业提供瞄准辅助。同时,利用无人机热成像相机测温功能,救援人员得以持续观测高喷车喷水降温压制的具体效果。
灭火作业从白天持续到黑夜。为充分了解火情,优化作战力量部署,指挥部需要获取现场的实时信息。消防救援人员操作经纬M300 RTK无人机搭载禅思P1相机,开启火场二、三维应急建模工作,并利用Mavic 3T持续对受灾区域进行热红外建模,同时上传至无人机管理平台,实现多端共享。
基于模型,指挥部建筑专家对火灾现场进行长度和面积的测量及标注,指挥部合理部署现场救援力量,稳步推进商场外立面破拆排烟及高喷车调度工作。
经过全体消防指战员的紧张扑救,当晚23时许,明火基本被扑灭。为防止复燃及其他意外发生,在余火看护阶段仍然需要持续巡查、提高警惕。消防人员使用多台无人机交替巡查,实现了20个小时不间断的高空监测,指挥中心随时查看无人机画面,研判灾情。
同时,得益于无人机拍摄建立的模型,调查人员在灾后复盘中能更清晰地了解事件全貌。通过模型比对功能,可对比火灾前、中、后的场景,分析诱发火灾的原因,加强同类风险的防范预警。
回顾本次救援,共使用15架无人机,作业80架次,累计完成1.6平方公里的二、三维模型建模,累计巡检超10平方公里,发现阴燃点12处,配合无人机管理平台实现了高效的数据同步,为指挥决策提供丰富的信息支撑,有效提升救援效率。
消防员工作瞬间的拍摄技巧
消防员的工作瞬间往往充满紧张和危险,如何捕捉这些珍贵的画面,不仅考验摄影师的技术,更需要对消防员工作的深刻理解。
从新华网的报道中,我们了解到优秀新闻照片的拍摄技巧和背后的故事。例如,人民解放军晋察冀三纵队摄影记者袁苓在火线上拍摄战士们向国民党部队冲锋的情景。这张照片不仅展现了战斗的激烈,还体现了摄影记者的勇气和专业精神。
在拍摄消防员工作瞬间时,摄影师需要具备以下技巧:
快速反应能力:消防救援现场瞬息万变,摄影师需要时刻保持警醒,随时准备捕捉关键瞬间。
多角度拍摄:除了地面视角,无人机等空中视角的加入,可以提供更全面的现场画面。
安全意识:在危险环境中拍摄,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摄影师需要与消防员保持安全距离,避免影响救援工作。
情感捕捉:除了紧张的救援画面,消防员之间的默契配合、救援成功后的喜悦等情感瞬间同样重要。
消防安全科普的重要性
在消防救援现场,除了专业的救援队伍,普通民众的消防安全意识同样重要。金鹰卡通节目组走进消防救援大队,不仅展示了消防员的日常训练和救援演练,还通过生动有趣的科普环节向观众普及了消防知识。
通过这样的科普活动,可以提高公众的消防安全意识,让更多人了解火灾预防和自救逃生的知识。例如,在家庭防火方面,需要特别注意用电安全,定期检查电器线路,避免使用劣质电器。在公共场所,要熟悉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的位置,遇到火灾时保持冷静,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前行。
消防员的工作不仅是灭火救援,更是传递安全知识的使者。通过多机位拍摄和媒体传播,让更多人了解消防工作,提高消防安全意识,才能真正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让我们向每一位消防员致敬,感谢他们用汗水和勇气守护我们的安全。同时,也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生活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