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警惕!冒充公检法的电话诈骗又来了

创作时间:
2025-01-22 07:45:2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警惕!冒充公检法的电话诈骗又来了

近日,全国多地出现冒充公检法的电话诈骗案件,骗子通过精准获取个人信息,声称受害者涉嫌违法,要求将资金转入所谓“安全账户”。这种诈骗手法极具迷惑性,许多人因此上当受骗。让我们通过一个真实案例,来揭示这种诈骗的真相。

01

最新诈骗案例

2024年4月,深圳市反诈骗中心接到预警,一名80岁老人可能正在被骗。经核实,老人在家中接到一通自称“深圳市网络中心”的电话,对方称其身份证在三亚开通了一个手机卡,涉嫌发送一万多条恶意信息,要查封其名下所有手机卡。随后,电话被转接到“三亚市公安局”,老人被要求要严格保密,不能和当地公安和家人联系。

在接下来的一周内,老人按照对方指引下载了名为“RayLink”的APP接受调查,并每天向骗子报备3次。在骗子的诱导下,老人将名下保险金全部提取到一张兴业银行卡内。骗子通过“RayLink”APP远程控制老人手机,偷偷将卡内所有金额转走。直到4月20日,民警上门劝阻时,老人才意识到被骗。

02

诈骗手法揭秘

这类诈骗通常有以下步骤:

  1. 获取信任:骗子通过技术手段模拟公检法机关的电话号码,自称是公安局、检察院或法院的工作人员,告知受害人涉嫌违法犯罪。

  2. 施加压力:骗子会发送伪造的“通缉令”“逮捕令”等法律文书,对受害人施加心理压力,使其陷入恐慌。

  3. 隔离受害人:要求受害人保持电话畅通,不能与他人联系,有时甚至要求受害人到宾馆开房,避免外界干扰。

  4. 诱导转账:以“资金清查”“安全账户”等名义,要求受害人将钱款转入指定账户,或通过屏幕共享等方式获取银行账户信息。

03

易受骗人群特征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7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这类诈骗的主要目标。原因在于:

  1. 信息获取渠道有限:老年人对新型电信网络诈骗了解较少,难以辨别真伪。

  2. 心理防线较弱:面对“公检法”这样的权威机构,容易产生恐惧心理,从而听从骗子的指令。

  3. 社交圈较小:很多受害者不与子女一同居住,缺乏及时的提醒和帮助。

04

如何防范冒充公检法诈骗

  1. 提高警惕:接到自称公检法机关的电话,要保持冷静,不要轻易相信。

  2. 核实身份: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办案,更不会要求转账。如有疑问,可挂断电话后直接拨打110核实。

  3. 保护个人信息:不要轻易透露身份证号、银行账户、密码等敏感信息。

  4. 拒绝屏幕共享:任何要求开启屏幕共享的行为都是诈骗,要立即拒绝。

  5. 告知家人:遇到可疑情况,及时与家人沟通,寻求帮助。

  6. 安装反诈APP: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开启来电预警功能,及时识别诈骗电话。

公检法机关办案会遵循严格的法律程序,不会通过电话要求转账或提供银行账户信息。任何声称需要“资金清查”“安全账户”的要求都是诈骗。请务必保持警惕,不要轻信陌生来电,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