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新标准全面升级,八大制度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新标准全面升级,八大制度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近日,新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正式上线,该制度涵盖了人员管理、进货查验、食品贮存、加工制作、用具消毒等多个方面,旨在全面提升餐饮服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这一新标准不仅要求餐饮企业严格遵守国家卫生标准,还强调了对食品质量的全程监控和追溯,确保消费者能够享受到安全、健康的美食。
人员管理:资质自查与健康管理双管齐下
新标准在人员管理方面提出了严格要求。餐饮服务提供者需确保自身取得的食品经营许可证合法、有效,经营场所与许可证载明的地址一致,且不得超出许可经营项目开展餐饮服务活动。此外,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从业人员,必须取得有效健康证明方可上岗,并严格遵守相关规定,规范佩戴清洁的口罩。
进货查验:源头把控确保食材安全
原料控制是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新标准要求餐饮服务提供者建立采购食品、食品添加剂等原材料的进货查验台账,不得采购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物质。对于加工制作现榨果蔬汁和食用冰等直接入口食品的用水,应通过净水设施处理,或使用预包装饮用水、煮沸冷却后的生活饮用水,从源头上确保食材安全。
食品贮存:设备设施维护至关重要
为确保食品在贮存过程中的安全,新标准对设备设施的维护提出了明确要求。冷冻(藏)、洗手、消毒、三防等设施设备应定期维护,确保能正常使用。专间应配备温度控制设备,保证操作间温度满足食品加工需要。同时,食品加工处理区墙面应无破损、无积垢,地面应平整、无积水,不存在明显的有害生物活动迹象。
加工制作:严防交叉污染
在加工制作环节,新标准强调了防止食品交叉污染的重要性。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具有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的场所,在本店的加工操作区内加工食品,不得将订单委托其他食品经营者加工制作。原料、半成品、成品及其盛放容器和加工制作工具应区分明显、分开放置和使用,有效防止食品交叉污染。
用具消毒:确保餐饮具卫生安全
备餐操作制度对餐饮具的卫生安全提出了具体要求。备餐场所、备餐人员个人卫生应符合相关规定;应使用无毒、清洁的食品容器、餐具和包装材料,对餐饮食品进行检视和包装,以防止二次污染。此外,餐厨废弃物不得外溢出存放容器,并应及时清理。
科技赋能:信息化管理提升安全水平
新标准还鼓励餐饮服务提供者利用信息化手段,对食品经营全过程实施动态管理。通过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实现食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进一步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培训考核: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养
为确保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食品安全知识,新标准要求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对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每年进行不少于40小时的培训。同时,监管部门将对企业的主要负责人、食品安全总监和食品安全员进行随机监督抽查考核,以检验其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
影响与意义: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新标准的出台,不仅为餐饮服务提供者明确了食品安全管理的具体要求,也为监管部门提供了更加科学、系统的监管依据。通过全面落实新标准,餐饮行业将实现更加规范、安全的发展,消费者也将享受到更加放心、健康的餐饮服务。
未来展望:食品安全管理智能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将更加智能化。例如,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对食品贮存环境的实时监控,利用大数据分析预测食品安全风险,运用人工智能优化食品加工流程等。这些创新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提升餐饮服务的食品安全水平,为消费者创造更加安心的用餐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