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日欧经验推进资源循环,我国创新公众参与守护国土
借鉴日欧经验推进资源循环,我国创新公众参与守护国土
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化进程加快,我国国土资源面临严峻挑战。据统计,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28%。同时,资源消耗量大、利用率低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如何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国土资源,已成为关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国际经验:资源循环利用的创新实践
面对全球资源紧张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形势,资源循环利用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世界各国在这一领域积极探索,积累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以日本为例,该国通过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取得了显著成效。日本的核心法律包括《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废弃物处理法》《家电回收法》《容器包装回收法》等。这些法律的实施,使得日本废旧家电的回收利用率超过80%,其中空调达82%,电视机为80%—81%,冰箱为80%—82%。
欧盟则广泛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EPR),要求制造商对其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负责。在此制度下,德国总体废物回收率约为67%、包装废物回收率超过71%,城市垃圾回收率达66.1%,垃圾分类准确率超过90%。
技术创新也是资源循环利用的关键驱动力。美国在电子垃圾回收领域投入较大,一些企业通过先进的化学处理和物理分离技术,能高效提取电子垃圾中的贵金属,回收率已超过70%。
公众参与:守护国土资源的新路径
在国土资源保护中,公众参与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不断创新公众参与机制,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资源保护新格局。
2024年8月,自然资源部正式上线永久基本农田查询平台,公众可通过微信小程序等多种渠道,便捷查询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空间位置等信息。这是国家层面首次在互联网上向社会提供永久基本农田查询服务,可供查询的范围做到了“应公开尽公开”。
这一平台的推出,不仅强化了永久基本农田的社会监督,也为公众参与耕地保护提供了新的途径。据统计,平台上线仅一个月,访问量就突破百万次,充分体现了公众对国土资源保护的关注和参与热情。
公众通过查询确认耕地性质,如发现在永久基本农田上开展种植果树、花卉、挖塘养鱼等活动并改变耕地性质的,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建住宅或其他建筑物,以及堆放建筑垃圾等破坏永久基本农田种植条件的,可向当地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反映。这一机制的建立,有效弥补了政府监管力量的不足,形成了政府与公众共同守护国土资源的良好局面。
创新引领,共筑国土资源安全屏障
科技创新和公众参与是守护国土资源安全的两大利器。一方面,我们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资源保护的良好氛围。
让我们携手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守护我们的国土资源贡献一份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国土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