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农乐舞》里的唢呐绝活
朝鲜族《农乐舞》里的唢呐绝活
秋风送爽,稻谷飘香,在这收获的季节里,延边州的朝鲜族人民用他们独特的方式庆祝着丰收的到来。9月1日,一场盛大的“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大赛在延边州汪清县长荣文体活动中心拉开帷幕。来自辽宁、吉林等地的8支代表队、800余名演员齐聚一堂,用欢快的鼓点、优美的舞姿和激昂的唢呐声,共同演绎着这份喜悦与希望。
农乐舞:丰收的狂欢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是延边州朝鲜族人民欢庆丰收、欢度节日的必备项目之一。创始于农业劳作的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是朝鲜族综合性最强的舞蹈,集演奏、演唱、舞蹈于一体,寓意着幸福与安康、喜悦与丰收,反映传统农耕生产生活中祭祀祈福、欢庆丰收的综合性民间表演艺术,深受朝鲜族农民喜爱,于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农乐舞由手鼓舞、长鼓舞、圆鼓舞、打击乐器和象帽舞组成,其中象帽舞是农乐舞的最高表现形式,表演难度最大、艺术价值最高,舞者头部甩动长达20米彩带的高难技巧,令人赞叹不已。此外,农乐舞的服饰也是其特色之一,男子穿黑色长袍、长裤,戴白色头巾,手持打击乐器;女子则身穿五颜六色的绸缎衣裳,头戴花冠,手持铜镜、铃铛、手绢等物品表演。通过农乐舞的表演,人们可以感受到朝鲜族人民的文化风情和劳动生活的无限欢乐。
唢呐:激情的号角
在农乐舞的表演中,唢呐无疑是最具感染力的乐器。作为双簧气鸣乐器,唢呐的音色清脆悦耳,很有号召力。自然音阶的指法与其他管乐的指法大致相同,演奏方便,因此可担当快节奏的演奏。在古代,唢呐用于军乐、祭礼乐、农乐,后来沿用于民乐独奏、重奏、农乐舞伴奏,能够演绎民谣、散调,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和现代创作音乐等多种形式。
在传统的农乐舞当中,锣和钲是主要的长短节拍乐器,唢呐跟随锣、钲的长短调子变换旋律,像军队的号角一样增强号召力,绽放舞者的激情,使舞姿更为欢快、舒畅。如今唢呐更多的应用于民乐演奏,形成了具有时代美感和民族风情的音乐艺术,发挥出其独特的演奏效果。
安龙哲:传承的使者
在延边歌舞团,有这样一位唢呐演奏家,他不仅技艺精湛,更致力于将这份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他就是延边歌舞团的安龙哲老师。
安龙哲毕业于延边大学艺术学院音乐表演专业,现为省音乐家协会民族管乐协会理事、省音乐家协会打击乐协会理事。他曾获得2012年朝鲜族民族器乐比赛金奖、第二届中国朝鲜族传统音乐舞蹈大赛金奖、2022首届“国韵杯”民族器乐大赛希望之星等荣誉。作为朝鲜族传统唢呐艺术的传承人,安龙哲不仅在舞台上展现着唢呐的魅力,更在台下默默耕耘,为这门艺术的传承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近年来,安龙哲在完成歌舞团演出任务的同时,还走进学校、社团等,开展朝鲜族传统唢呐艺术的教学和普及工作,经常有外地艺术团体前来学习,安龙哲都热情欢迎、耐心讲解。“作为一名演员,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责无旁贷。随着文化自信的提升,传统艺术受到更多关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加入学习的队伍中来,我将尽我所能去传授,让更多人了解和认知朝鲜族传统艺术。”安龙哲说。
传承:文化的延续
朝鲜族传统唢呐是历史性、艺术性、实用性等特征突出的传统乐器之一,在朝鲜族传统农乐艺术和民乐演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独特的音色和节奏,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欢快愉悦的心境和豪放强烈的感召力,反映了向往美好生活的朴实心愿。
如今,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并学习这门传统艺术。在延边州,不仅有专业的艺术团体在传承和发展唢呐艺术,更有许多民间艺人和爱好者在为这份文化遗产的传承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激昂的唢呐声,必将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响起,传递着朝鲜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