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钢琴课》让麦克尤恩抛开“恐怖伊恩”标签,有了自己的传奇之书

创作时间:
2025-01-21 20:12:31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钢琴课》让麦克尤恩抛开“恐怖伊恩”标签,有了自己的传奇之书

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最新小说《钢琴课》是他最具自传色彩的一部作品,被誉为“自《赎罪》以来的最佳回归之作”。

小说以主人公罗兰一生为主线,串起其身边诸多人物的人生经历,现实与回忆交织缠绕,塑造了一个个在时代洪流中奋力挣扎、鲜活真实的普通个体。小说时间线横跨半个多世纪——从二战到当下,涉及美苏冷战、古巴导弹危机、撒切尔上台、福克兰群岛战争、柏林墙拆除、切尔诺贝利核泄漏、工党当选、英国脱欧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麦克尤恩以一段段鲜活的个体叙事谱写了一部断代史。

在为本报撰写的文章中,书评人谷立立认为,麦克尤恩无意创作一部20世纪下半叶的断代史,《钢琴课》更不是气势恢宏的史诗。相比于细针密缕地还原那个早已逝去的时代,他更愿意深入探讨一个人与他的时代之间复杂而又微妙的关联。

一个人与他的时代

2013年,美国作家约翰·威廉斯的小说《斯通纳》在初版上市50年后,以新版的形式重新出现在读者面前。在被遗忘了将近半个世纪之后,终于像凤凰涅槃一般浴火重生。无数作家撰文推荐,其中就包括伊恩·麦克尤恩,他盛赞《斯通纳》是“一部献给所有热爱文学之人的传奇”。而如今随着小说《钢琴课》的问世,麦克尤恩终于可以彻底抛开“恐怖伊恩”的标签,郑重地告诉世界,他也有了自己的传奇之书。

似乎只要对《钢琴课》的内容有过大致了解,谁都不难发现麦克尤恩的雄心:这是一部以时代变迁为纵轴,人物命运为横轴的现实主义范本。小说时间跨度长达60年,几乎涵盖了从上世纪50年代到新世纪初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从苏伊士运河事件到古巴导弹危机,从美苏冷战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从柏林墙的拆除到撒切尔夫人上台,甚至还包括9·11事件与英国脱欧公投。尽管如此,麦克尤恩无意创作一部20世纪下半叶的断代史,《钢琴课》更不是气势恢宏的史诗。相比于细针密缕地还原那个早已逝去的时代,他更愿意深入探讨一个人与他的时代之间复杂而又微妙的关联。

《钢琴课》
作者:[英] 伊恩·麦克尤恩
译者:周小进
上海译文出版社

换句话说,他写的不是历史,而是实实在在的人生。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钢琴课》的男主角罗兰·贝恩斯的一生都算不上成功。他是一名蹩脚的诗人、业余的钢琴师、不入流的网球教练;他生于1948年,有一对同母异父的哥哥和姐姐;童年时,他跟随当军人的父亲在远东和北非的军事基地不断迁徙,最终短暂定居于利比亚;长大后,他被送回伦敦,就读于一间寄宿学校,并在那里学习钢琴演奏;成年后,他在世界各地漫游,做过很多工作,更在机缘巧合之下结识了他未来的妻子阿丽莎。

有了这样的铺垫,将《钢琴课》称为“成长小说”,大约也是贴切的。小说的英语原名为“lessons”,意思是“课程”或者“教训”。某种程度上,这也是贯穿罗兰一生的主题。哪怕是到了人生的暮年,罗兰仍然记得他少年时的钢琴老师米里亚姆·康奈尔。那是1959年。彼时,11岁的罗兰还是一个“脏兮兮的寄宿学校男生”,刚刚从利比亚辗转回到伦敦。他对音乐一无所知,却要在米里亚姆的教导下,开始他的钢琴课程。

在钢琴课之外,罗兰的另一段人生“课程”来自他的前妻阿丽莎。她曾经是罗兰的德语老师,又在多年后成了他的妻子。然而,这段婚姻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1986年4月,阿丽莎留下一张写着“不要去找我”的便条,丢下年仅7个月大的儿子劳伦斯,突如其来地从罗兰身边消失了。此时,恰逢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整个英国流言纷纷,所有人都在躲避悬在半空的辐射云。而罗兰自己,却被警方当作谋杀妻子的嫌疑人重点关注。如此一来,世界的巨变与个人的遭遇毫无痕迹地融合在一起,将37岁的罗兰彻底地推入了焦虑与不安。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谈论他的人生?按照麦克尤恩的说法,罗兰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空想家。他和“二战”后迅速成长起来的那代英国青年一样,从未经历过战时的物资匮乏,更不懂战争的残酷。很多时候,他们就像躺在安乐窝里的孩子。

换句话说,罗兰始终被父母亲眷浓浓的爱意包裹着,对外面世界的动荡无动于衷。在他的一生中,也曾有过太多变故和危机。反观罗兰的父母,就不那么幸运了。他的父亲罗伯特曾经在“二战”时期的敦刻尔克浴血奋战,“在通向海滩的各条拥挤的道路上,见过士兵和平民惨遭屠杀”;他的母亲罗莎琳德则在战争中失去了兄弟和第一任丈夫,又在罗兰的哥哥出生后不久,迫于无奈将这个嗷嗷待哺的婴儿送了出去。

直到与哥哥相见之后,年过半百的罗兰才明白了母亲的苦衷:这是她独自扛了62年的秘密。如今她重病缠身,意识模糊,几乎认不出自己的亲生儿女,更别提要把这个隐藏了一生的秘密亲口告诉罗兰。此时的罗兰早已不再年轻,很难与过去的事、过去的人来一次彻底的清算。而那些说不出口的家庭问题,总是不请自来,“像地心引力一样作用在他身上,神秘莫测而又无处不在。”

这样的人生设定,总是让人想起麦克尤恩自己。因此,哪怕他再三宣称《钢琴课》只是一部虚构的小说,我们还是会情不自禁地将罗兰的经历与麦克尤恩画上等号。但说到底,这不过是一个噱头。至少,麦克尤恩从来无意满足读者对八卦段子的探究欲。他自称,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情节设定,不过是在恰当的时候恰当地“攫取了自己的人生片段”。想象这样一个麦克尤恩: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他几乎是不自觉地从他的家庭生活、他失散多年的哥哥,从他早年在寄宿学校的求学经历中找到灵感,于是就有了这部半真半假的小说。

麦克尤恩在工作中

而在多年以后,罗兰与阿丽莎久别重逢。此时,垂垂老矣的他们坐在一起,谈论起身体的病症,语气中竟然有了一点“我们再也回不去了”的惆怅。在谈论文学的时候,罗兰仍然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以他那一代的英国作家为例,“他们大多都毕业于相同的两所古老大学,互相之间都认识。……那时候他认为,那些男男女女写作时从来不会停下来,为存在之谜而感慨,为未来而担忧。他们在社会的表层忙忙碌碌,以嘲讽的口吻描写各阶层的差异。在他们轻浮的故事中,最大的悲剧不过情事不顺,或者离婚。除了少数几人之外,似乎无人关心贫困、核武器、大屠杀、人类未来,甚至也不关心现代农业入侵之后乡村之美的枯萎。”

想来,这也是麦克尤恩的真实想法。早在1989年,他在接受采访时就说出了类似的话,“在我看来,英国小说就像一个尘土飞扬、幽暗且装饰过度的房间,其织品都已被虫蛀。而卡夫卡的作品似乎异常澄明晶莹,他笔下的人物属于任何时间、任何地方,而在我看来,那就是一种自由。”这段话同样可以用来形容《钢琴课》。某种程度上,麦克尤恩的视角早已超越了他的同龄人。甚至,他比卡夫卡还要自由——卡夫卡不会知道20世纪后50年世界的走向,麦克尤恩却实实在在地见证了一切。换言之,他从来不是时代的过客,而是时代的亲历者、参与者、书写者。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