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真我需勇气:《被讨厌的勇气》教你如何做自己
展现真我需勇气:《被讨厌的勇气》教你如何做自己
“必须有勇气正视无情的真理。” ——列宁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困境:为了迎合他人,我们隐藏真实的自己;为了获得认可,我们放弃自己的原则。然而,这种做法不仅让我们感到疲惫,也阻碍了我们获得真正的幸福。日本心理学家岸见一郎和作家古贺史健合著的《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洞见和实用的建议。
什么是“被讨厌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基于阿德勒心理学,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观点:我们之所以感到不幸福,往往是因为过度在意他人的看法,活在别人的期待中。而真正的幸福,来自于有勇气展现真实的自己,即使这意味着可能会被别人讨厌。
书中通过青年与哲人的对话,逐步揭示了这一理念。哲人指出,我们常常将人际关系的烦恼归咎于外部环境或他人,但实际上,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自己。我们选择了一种让自己不幸福的生活方式,而改变这种生活方式的关键,就在于“被讨厌的勇气”。
为什么展现真我如此困难?
在现实生活中,展现真我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听话、要乖巧、要讨人喜欢。这种观念深深植根于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害怕展现真实的自己。我们担心如果表现得与众不同,就会被排斥、被孤立。
此外,社会环境也加剧了这种恐惧。在职场中,我们可能因为害怕得罪上司而不敢表达真实想法;在家庭中,我们可能因为担心父母失望而放弃自己的梦想。这些外在的压力,让我们逐渐失去了真实的自我。
如何培养展现真我的勇气?
那么,我们该如何克服这种恐惧,展现真实的自己呢?《被讨厌的勇气》为我们提供了以下几个建议:
区分自己的课题与他人的课题:书中强调了一个重要的概念——“课题分离”。简单来说,就是分清哪些是自己的责任,哪些是别人的责任。例如,你的朋友向你借钱,这是他的课题,而不是你的。如果你因为担心被讨厌而借钱给他,最终可能会导致双方都不愉快。相反,如果你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即使被讨厌,也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
停止追求他人的认可:阿德勒心理学认为,追求认可是人际关系中最大的障碍。当我们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时,就会失去自我。相反,我们应该关注自己是否真正喜欢自己,是否在按照自己的价值观生活。
培养“目的论”的思维方式:与弗洛伊德的“原因论”不同,阿德勒强调“目的论”。他认为,我们的行为不是由过去的经历决定的,而是由我们当下的目的驱动的。这意味着,我们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而不是被过去束缚。
建立“共同体感”:真正的幸福来自于与他人的连接,而不是比较。书中提倡建立一种“共同体感”,即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同时又保持独立性。这种感觉不是通过讨好别人获得的,而是通过贡献社会、帮助他人实现的。
实践中的应用
这些理念听起来可能有些抽象,但它们在实际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例如,一位职场新人可能因为害怕被同事讨厌而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见。但长期这样做,不仅会让他失去成长的机会,也可能导致团队错过更好的解决方案。相反,如果他能够鼓起勇气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使一开始不被接受,也能逐渐赢得同事的尊重。
再比如,一位学生可能因为担心父母失望而选择了自己并不感兴趣的大学专业。这种选择虽然暂时避免了冲突,但长远来看可能会导致更大的痛苦。相反,如果他能够勇敢地与父母沟通,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也许能找到一个既能满足父母期望,又能实现自己梦想的解决方案。
展现真我并不意味着要与世界为敌。相反,当我们展现出真实的自己时,会吸引那些真正欣赏和理解我们的人。正如书中所说:“真正的朋友不会因为一次拒绝而离开,相反,他们会尊重你的选择和立场。”
结语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提醒我们,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的自由,而不是外在的认可。展现真实的自己需要勇气,但这种勇气是值得培养的。当我们敢于做自己时,才能真正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记住,你不需要取悦所有人,但你必须取悦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