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牢关:黄河邙山造就的千年军事要塞
虎牢关:黄河邙山造就的千年军事要塞
虎牢关,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沧桑的古代关隘,不仅见证了三国时期“三英战吕布”的经典战役,还蕴含着丰富的地质演变故事。本文将带你从地质学的视角,重新解读这座古老战场的形成与变迁。
虎牢关,古战场的威严仍在,它的存在震撼着整个中国历史。作为洛阳的东出门户,郑州市的重要历史遗迹,我对这个古老的关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地质和黄河演变等多方面进行解读和还原。
在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后,我再次踏足古关的中心,试图从地学的角度揭开这个千年古关的神秘面纱……
“三英战吕布”:虎牢关古战场,人类历史记载的历史仅数千年,相对于地球46亿年的历史,显得微不足道。研究地质现象与地质历史变化时,人类历史往往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当我们把这种思想用到黄河中下游的演化史、用到黄河岸边黄土形成的邙山上时,这个忽略就会产生巨大的误差。
邙山是沙尘暴堆积而成,形成的历史只有短短的260万年,但它消亡的速度也非常快,数千年来,很多地方被黄河吞噬。
研究发生在这些地区的"三英战吕布"等历史故事,如果没有地学的视角,是很难解释的。虎牢关作为"三英战吕布"的历史战场,既是通道,又是隘口,对于不同地域之间的连接非常重要。
虎牢关,位于河南省荥阳市城南,历史上曾是古代首都洛阳的东边门户和重要关隘,因其地势险要,历史上曾被称为"一人荷戈而立,百人自废之险"。
初次提及虎牢关,或许您并不熟悉,但若您了解三国演义故事,想必会对"三英战吕布"的经典战役记忆犹新。
虎牢关与古都洛阳地理位置图 《三国演义》中最令人热血沸腾的故事之一便是“三英战吕布”,这个故事以刘备、关羽、张飞兄弟三人与猛将吕布的生死较量为主线,展现出一场激烈而壮烈的战场对决。
故事发生在曹操联合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背景下,吕布以一己之力击败众多敌将,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在虎牢关与吕布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
赤壁英豪吕布,三英豪联手抗敌,激战不已的剧照。
虎牢关,古战场,历史悠久。这里,见证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如“三英战吕布”、“关公温酒斩华雄”。后世的戏剧家将其改编成《战虎牢》、《虎牢关》等剧目,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地方的历史氛围。
数百年来,虎牢关及周边地区留下了大量的三国故事相关的历史古迹,如“三义庙”、“张飞寨”、“吕布城”、“吕布饮马沟”等。
尽管“三英战吕布”和“关公温酒斩华雄”可能并非真实的历史事件,但它们无疑增添了虎牢关的历史魅力。虎牢关,不仅是险要之地,更是历史的见证者。
这里,有罗贯中精心安排的三国故事,有悠久的历史,有独特的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
在这张照片中,河湾的所在地可能就是古代虎牢城的位置。虎牢关位于大伾山,它是邙山山系的中段,这座山是由黄土形成的,这些黄土是在距今约260万年的第四纪时期,由于寒冷的冰河期和强大的西部季风的作用,持续的沙尘暴带来的粉尘堆积而成的。
在这个时期,由于气候存在着冷热的波动,黄土层中,特别是下部的黄土层中,存在着许多条红色的古土壤层,这是当时气候炎热时期生长着植被的古土壤留下的遗迹。
这些红色的古土壤层黏土化比较强,相对于黄土而言要坚硬许多,而且由于当时气候炎热,雨水量很大,地下水的潜水位面较高,富含钙质的地下水在这个潜水面附近又形成了一层不规则的钙质结核层,这些古土壤层与钙质结核层,成为古人在黄土中挖掘窑洞的理想和结实的顶板。
因此,虎牢关一带的沟谷中存在着大量的窑洞民居,这是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最常见的居住方式。
这座黄土山,名叫邙山,顶部覆着层厚厚的马兰黄土,是世界上最厚的沉积地,厚度超乎你我想象。如此厚的沉积地,源于何故呢?
这得从黄河说起。15万年前,全球气候出现短暂的炎热,雨水量骤增,河流水位持续上涨,河流处于强烈的下切期。
那时的黄河属于内陆河,被阻隔在三门峡、西安和宝鸡之间的渭河断陷古湖中,中上游的洪水裹挟着泥沙,最终淤积填满了古三门湖,湖水开始外泄。
这些洪水冲刷出了早期的三门峡,沟槽峡谷破坏了古三门湖的平衡,湖水带着泥沙东流,进入“华北大平原”,填湖淤沟,把大量的泥沙播撒在这里。
邙山北部是黄河冲破三门峡东部大山阻挡后进入黄淮海地区的起点,河道陡然变宽,地势平坦,黄河水流速度锐减,沉积了大量颗粒粗大的泥沙,结构疏松,易于被流水侵蚀或被大火吹扬形成沙尘暴。
黄河进入华北大平原后不久,地球进入到了距离人类最近的一次大冰期(末次冰期),寒冷的天气,强烈的西北季风跨过北部的太行山吹扬起黄河滩中的泥沙,形成新的沙尘暴。
这些沙尘暴带着沙土在黄河南岸及其附近再次沉降,才有了邙山顶部巨厚的马兰黄土沉积。因此,关于邙山上巨厚的马兰黄土来历,科学给出的答案就是这段故事。
受邙山北部断层的影响,邙山抬升形成黄土山,北部的盆地继续沉降接受黄河泥沙的沉积。当黄河河道中的泥沙沉积多时,河道便发生改道迁徙,后来黄河河道来到了古邙山的脚下开始冲刷侵蚀邙山的山体。
尽管邙山的底部比较坚硬的古土壤层比较发育,仍然抵挡不了黄河的侧向掏蚀,造成邙山上部结构疏松的马兰黄土不断地垮塌,山体逐步地后退。
这就是关于邙山巨厚马兰黄土来历的科学故事,以及黄河为何能沉积出如此厚的沉积地。
位于古关岸边的山体正在崩塌。这座山体上部是世界上最大的沉积地区之一,被称为“马兰黄土”。由于黄河在这里冲出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沉积在华北古湖盆地的西部顶端附近。
在第四纪末次冰期,强大的西北季风跨越太行山后进入华北平原,再次吹扬起沉积的泥沙。地貌上,虎牢关及其关道位于黄河中下游过渡地带黄河南岸的邙山之中。
整个邙山被伊洛河和汜水河切割为3段,伊洛河以西部分习惯上又被称之为北邙山或者邙岭,伊洛河与汜水之间的部分为大伾山,汜水河以东的部分被称为广武山或者狭义的邙山。伊洛河发源于秦岭山区,经伊洛盆地在嵩山与邙岭之间呈北东走向汇入黄河。伊洛河形成的河谷与河道成为古都洛阳与我国东部地区最主要的陆路与水路交往通道。
在残存的成皋古城中,黄土沟谷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地貌特征。大伾山黄土塬地貌,成为了沟通伊洛河和汜水河两条河谷的天然屏障。
由于黄土地貌区水土流失严重,沟谷特别发达,横穿大伾山基本上是无路可走。因此,沟通汜水河谷流域与伊洛河谷流域两大流域之间的通道,成为了古都洛阳东出的咽喉要道。
这个要道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虎牢关”。 尽管伊洛河和汜水属于两大不同的流域,但古伊洛河口与汜水河口之间的距离大概只有6-7千米的直线距离。
据历史记载,位于这两条河谷谷口附近的虎牢关,便成了当时古都洛阳东出华北的唯一陆上通道。 那么,这个重要的历史关隘,现在又位于何处呢?
以地球科学的视角,探寻虎牢关残存古城的原貌。历史上,在黄河南岸伊洛河口到郑州的邙山头(京广铁路西侧的黄土崖)之间,不足50公里的山体上,曾建设过多座古城。
这些古城的命运都曾遭受黄河向南侧向侵蚀的危害,或荡然无存,或仅残留局部的残垣断壁。最具代表性的,除了“汉霸二王城”,就是位于虎牢关的成皋古城(又名吕布城)。
霸王城中的南城墙虎牢关城和成皋古城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主要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虎牢关城和成皋古城是两个不同的古城。
早期的虎牢关城位于成皋古城西北部的黄河岸边,面积较小,周长只有1500米左右。它北面紧邻黄河的悬崖峭壁,东侧和西侧可能是黄土峡谷。
而成皋古城是作为关城而建的,"成皋"这个名称来源于这里独特的地形地貌。古城所在山体为黄土塬,北邻黄河,东依汜水,西南两侧为黄土峡谷。
因此,完整的古城呈现出黄土高原地貌的特点,位于黄河和汜水河之间,黄河是其北护城河,汜水是其东护城河。古城的四周是天然的黄土崖壁,形成典型的方山地貌,远看就像一座天然的城池或城堡,因此得名"成皋"。
除了作为关城,成皋古城还曾做过这一带的行政中心。
新的文案: 探索古都洛阳的险峻关道:虎牢关 虎牢关,古代战略要地,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南约30公里处的黄河岸边。
这里,黄河的激流与陡峭的崖壁相接,形成了一个险峻的峡谷,被誉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要塞。古时候,这个峡谷就是通往洛阳城的重要通道,战略意义重大。
赵秉文的《虎牢关》诗中写道:“两崖峡束枕洪涛,自古英雄争虎牢。苍天胡为设此险,长使战骨如山高。”诗中描述了虎牢关的险峻和历史上的战乱。
这里的峭壁、黄河和峡谷,都见证着古代英雄们的英勇事迹。 据记载,虎牢关曾七易其址,但都在大伾山附近。
大伾山,又名“九曲山”,因有大涧九曲,得名。这里,黄河的水在峡谷的出口处,形成壮观的景象。宋代的司马光和王安石也曾在这写下赞美虎牢关的诗文。
然而,虎牢关多次因为战乱和洪水而被毁,最后一次修复是在清咸丰十一年。关墙基为石头砌成,墙体为黄土所筑,当时墙高20多米,宽10.5米,但是由于雨水和山洪冲刷,城墙现已不在。
但是,虎牢关的险峻和历史价值,依然被世人所铭记。 如果你想要一探古都洛阳的历史秘密,虎牢关无疑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地方。
无论是壮观的峡谷,还是历史悠久的关道,都将让你深深地感受到古代英雄们的英勇和智慧。 成皋古城以北的黄土沟谷,呈之字形延伸,向东为主,局部北西弯曲。
根据测量,从现在的汜水口到黄河北岸的汜水滩村直线距离为8.5千米,可以推断早期的汜水入黄河口应该位于现在的河口北数千米处。
同时,现今的汜水河口与古伊洛河口处的洛口村南北间的纬度差距为2.5千米,南部的伊洛河与黄河共同作用加速了虎牢关所在大伾山的西部和北部垮塌,导致大伾山和古虎牢城的快速消失,形成了陡峭的黄土悬崖,景色奇险无比。
虎牢关关道在历史变迁中经历了从成皋古城向南移动1000米左右的转变,从黄土沟谷翻越到伊洛河口附近,险要程度大不如前。
相关历史记载也证实了这一地理推断。据《元和郡县图志》及《汜水县志》记载,虎牢关古城原本位于现今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境内的大伾山上,但由于隋唐时期黄河水道的冲刷与侵蚀,虎牢关古城已经残损不全。
最终,在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虎牢关城址被迫移至现今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汜水镇,这就是新虎牢关。
到了元代以后,由于元明清三朝的首都都建在北京,虎牢关的历史地位逐渐下降。历经风雨,城池破败不堪,如今已无遗迹留存,仅存一块刻有“虎牢关”字样的石碑。
自古英雄争虎牢,战事频发,战骨如山。虎牢关的变迁,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的政治变迁和战乱烽火。而虎牢关的历史,不仅仅限于《三国演义》中的“三英战吕布”和“温酒斩华雄”,实际上,历史上的虎牢关,曾是春秋时期鲁隐公五年击败燕师之地,战国时期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驻兵虎牢关和秦国对抗,楚汉争霸时的成皋之战,唐代的武牢之战,宋建炎二年的竹芦渡之战,元、明、清时期的虎牢关,更是战事纷繁,时闻杀声。
成皋之战,是楚汉战争的关键一役,刘邦通过夺下并守着成皋,最终逼得项羽乌江自杀,实现了对楚汉强弱之势的转化。
武牢之战,发生在虎牢关的一场战役,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武牢即武牢关,因为李世民祖父名叫虎,唐代为了避讳,将虎牢关改名为武牢关。
一、李世民智取武牢关 公元620年7月,李世民率领军队攻打洛阳的郑帝王世充。此时,王世充向占据河北的夏帝窦建德求援,窦建德带着30万大军一路攻陷管城(今郑州),推进到了牛口(今荥阳牛口峪)。
李世民深知武牢关的重要性,他迅速带领3500人占领武牢关,成功阻断了窦建德与王世充的联系。
李世民凭借武牢关的险要地形,坚守不出,与窦建德打起了消耗战。
同时,他又悄悄派遣一支部队截断了窦军的粮草,并在黄河北岸牧马,装出无粮草的迹象,引诱窦军发动最后的进攻。
窦建德果然中计,他摆开阵势,在汜水东岸与唐军决战。李世民趁窦军疲惫不堪、士气低落时,突然杀出,最终生擒窦建德,为唐王朝的建立赢得了关键的一仗。
二、地质对讲述黄河历史故事的重要性 黄河岸边有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随着历史的变迁,那些曾经位于黄河岸边的许多古迹,都受到了黄河的侵蚀影响,或是消失不见,或是残缺不全。
历史记载的片言只语,给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带来了许多难以完全破解的难题。
然而,借助古环境与地质地貌的特征与演化规律,我们可以科学合理地破解一些古文化遗址,这对地质学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