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吕布:错失高顺,为何再容刘备?
三国吕布:错失高顺,为何再容刘备?
在三国那个波澜壮阔、英雄辈出的时代,吕布与刘备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令人唏嘘。吕布为何在关键时刻重新收容刘备?他唯一的真兄弟又是谁?本文将带你深入探究这段历史的真相。
一、吕布与刘备的恩怨纠葛
吕布与刘备的初次相遇,看似平常,实则埋下诸多伏笔。彼时,刘备以仁义之名在徐州初步站稳脚跟,虽地盘不大,兵力不强,但凭借着聚拢人心的手段,倒也把徐州治理得有声有色。吕布呢,则是在经历了一系列背叛与被背叛后,如丧家之犬般四处寻觅容身之所。他先是投靠袁术,却因袁术忌惮其勇猛且反复无常的性格,未得重用;后转投袁绍,又因居功自傲,与袁绍麾下诸将产生矛盾,无奈再次踏上流浪之路。
当吕布来到徐州城下,刘备面临着一个两难抉择。一方面,收留吕布无疑是引狼入室,以吕布的野心和实力,随时可能反噬;另一方面,刘备素以仁义示人,在天下人瞩目之下,若拒绝吕布,恐落得不仁不义之名。权衡再三,刘备还是选择了接纳吕布,让他暂驻小沛。这一决定,看似是刘备的仁义之举,实则也有利用吕布对抗外部势力的考量。徐州四周强敌环伺,曹操虎视眈眈,袁术也时有进犯之意,吕布的勇猛善战,恰好能成为徐州的一道屏障。
二、吕布为何重新收容刘备
然而,局势瞬息万变,不久后,袁术为夺取徐州,使出离间计,挑拨吕布与刘备的关系。他以军粮马匹为诱饵,诱使吕布趁刘备出征之际,偷袭徐州。吕布本就摇摆不定的野心瞬间被点燃,他不顾之前刘备的收容之恩,悍然出兵,一举夺下徐州。刘备失去根基,陷入困境,无奈只能屈居吕布之下,驻军小沛。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没过多久,吕布又重新收容了刘备。这背后的缘由颇为复杂。其一,吕布虽占领徐州,可根基不稳。徐州当地的士族、豪强大多心向刘备,吕布初来乍到,若一味打压刘备势力,只会激起更大的反抗,让徐州局势陷入混乱,这对他的统治极为不利。重新接纳刘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安抚人心,显示自己的大度,缓和与当地势力的矛盾。
其二,外部压力使然。曹操得知徐州易主,岂能坐视不管?立即整军备战,欲夺回徐州。面对曹操的大军压境,吕布深知自身实力有限,仅凭一己之力难以抗衡。而刘备在徐州经营多时,虽兵败小沛,但麾下仍有一定兵力,且熟悉徐州地理人情。此时与刘备联手,无疑能增强对抗曹操的筹码。在生死存亡之际,利益的考量让吕布放下了之前的嫌隙,再次向刘备伸出“橄榄枝”。
其三,吕布的性格因素也不可忽视。他虽勇猛,却缺乏长远的政治谋略,做事多凭一时意气。看到刘备落魄的模样,或许心中也泛起一丝愧疚,毕竟刘备此前曾收留过他。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也促使他做出了重新收容刘备的决定。
三、吕布身边人的浮世绘
吕布一生,身边围绕着诸多人物,有谋士如陈宫,武将如张辽、高顺等。但说起他的“兄弟”,却让人有些唏嘘。
陈宫,本是曹操帐下谋士,因不满曹操的一些作为,转而投靠吕布。他智谋过人,为吕布出谋划策,多次助吕布化解危机。可吕布对陈宫的建议却并非言听计从。例如在对抗曹操时,陈宫提出的据险而守、分兵互援等良策,吕布常常因犹豫不决或贪图一时小利而弃之不用。陈宫虽一片忠心,却屡屡受挫,两人之间始终隔着一层信任的“薄纱”,称不上是生死与共的兄弟。
张辽,后来成为曹魏五子良将之一,在吕布麾下时,便已展现出非凡的将才。但吕布对张辽,更多的是将其视为一员得力战将,而非兄弟般亲密无间。张辽冲锋陷阵,为吕布立下赫赫战功,可在吕布决策大事时,张辽的意见往往得不到足够重视,两人之间是纯粹的上下级关系。
高顺,这位吕布帐下忠勇无双的将领,堪称吕布最坚实的臂膀。他统领的“陷阵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对吕布忠心耿耿,从未有过二心。无论吕布处于何种困境,高顺都不离不弃,全力辅佐。当吕布被曹操围困,军心涣散之时,唯有高顺的陷阵营依然坚守阵地,奋勇杀敌。在高顺心中,吕布或许就是他一生追随的主公与兄长,这份情义,纯粹而炽热。只可惜,吕布未能完全珍惜这份忠诚,在关键时刻,没有给予高顺足够的信任与支持,导致最终双双败亡。
四、吕布唯一的真兄弟——高顺
相较于其他人,高顺才是吕布唯一的真兄弟。从始至终,高顺都将吕布的事业视为自己的事业,为其鞍前马后,出生入死。他不仅作战勇猛,治军更是严明。“陷阵营”在他的调教下,纪律严明,令行禁止,成为吕布手中的一张王牌。
高顺为人正直,眼见吕布身边小人当道,多次劝谏吕布远离奸佞,整肃军纪。可吕布却常常沉迷于酒色,听不进忠言,使得内部矛盾日益加剧。即便如此,高顺也未曾有过背离之心。在战场上,当吕布遭遇危机,高顺总是第一个率军救援,不顾自身安危。他所求的,并非高官厚禄,仅仅是希望吕布能成就一番大业,恢复汉室江山。
然而,吕布的刚愎自用最终还是辜负了高顺的一片赤诚。曹操水淹下邳,吕布兵败被俘,高顺也随之落入曹操之手。面对曹操的劝降,高顺一言不发,他心中只有对吕布的忠诚,宁死不降。这份生死与共的兄弟情义,在那个乱世之中显得尤为珍贵,却也因吕布的种种失误,以悲剧收场。
五、结语:吕布的悲剧与人性反思
吕布的一生,如同一颗璀璨却又短暂的流星划过三国的夜空。他本有万夫不当之勇,手握一手好牌,却因性格上的缺陷、政治上的短视,一步步走向覆灭。他与刘备之间的爱恨情仇,以及和身边人的复杂关系,都是那个时代人性与利益博弈的缩影。
重新收容刘备,是他在乱世求生中的无奈之举,却也未能改变最终的命运;而错失高顺这样的真兄弟,更是他人生的一大败笔。吕布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风云变幻的时代浪潮中,仅凭武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容人之量、识人之明和长远的谋略,方能成就大业。否则,即便一时风光无限,也终将沦为历史的尘埃,徒留后人一声叹息。如今,当我们回望三国那段历史,吕布的身影依然能带给我们诸多关于人性、忠诚与抉择的思考,让我们在现世的拼搏中汲取教训,少走弯路。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