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上海外滩怎么来的?上海租界从设立到回归,一百年区域划分的变化

创作时间:
2025-01-22 06:22:0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上海外滩怎么来的?上海租界从设立到回归,一百年区域划分的变化

上海外滩,这座被誉为“东方巴黎”的繁华之地,其百年沧桑历史凝聚着中国近代史的缩影。从1843年英国首次租地,到1946年上海市区全面收回租界,这片土地见证了列强的入侵与中国的崛起。本文将带你穿越时空,探寻上海外滩及租界区域的百年变迁。


自1843年英国人首次在上海外滩租地开始,至1946年上海市区全面收回租界,这段历史跨越了整整103年。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1842年,英法联军强迫清政府签署了《南京条约》。该条约的第二条规定清政府必须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作为通商口岸,允许英法租界土地进行贸易。

这一历史事件为1843年英国人租赁上海外滩及其周边地区作为通商口岸提供了背景,这一年的外滩英租界也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外国租界。

具体来说,1843年11月,当时的英国驻上海总领事在与上海县官员协商后,决定租用上海县城北部的区域——即黄浦江以西、苏州河以南、静安寺以北的地区,作为最初的英租界。这个区域,便是外滩的初步形态。

英租界最初的面积仅为830亩。之后,英国与清政府联合颁布了《上海土地章程》,并在上海县城内公布,这标志着英租界的正式设立。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外滩还远非今日的繁华景象,而是一片荒芜的滩涂地。)

那么,为何清朝与英国都选择了外滩作为最初的租界地呢?

从清政府的角度看,上海县官员认为这片位于县城北部的黄浦江西岸滩涂地并不肥沃,且常有水患,土地大多荒废。既然英国人愿意租用,只要不扰乱上海县城的秩序,便随他们去。

而从英国人的角度出发,他们虽然对土地的肥沃程度不感兴趣,但看中了外滩优越的地理位置——东临黄浦江,北接苏州河,这对于他们来说,是深入长江内地开展贸易的绝佳据点。

基于双方的共识,1843年11月,外滩及其周边地区被正式租给英国作为租界,而规划和建设工作也于次年即1844年紧锣密鼓地展开。

1846年至1848年期间,英国人利用传教事务作为借口,开设教堂、教会、宗教学校和医院,并强迫清政府扩大其租界范围。截至1848年,英租界的范围已从外滩向西大幅延伸,总面积增至2820亩。

到了1855年,英租界内的各种西式建筑已基本建设完成,此时的上海外滩已初露“东方小巴黎”的风采。

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法租界的范围和划定过程。

法国人在上海设立租界的权利同样源自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的第二条。然而,由于当时法国正忙于处理与欧洲和俄国的冲突,因此在上海划定和建设租界的工作相较于英国人有所延迟。

在英国开始外滩建设的五年后,即1848年,法国人开始与清政府商讨在上海设立租界的事宜。当时,外滩这一最佳位置已被英国人占据,但在英租界和上海县城之间仍有一块空地,且豫园附近还有一段江滩适合设立码头,于是这片区域便成为了最初的法租界。


法租界最初占地986亩,具体范围包括豫园及以南地区、上海县城以北、黄浦江以西和老西门以东的区域。

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一大会址,位于上海市兴业路76号,就位于法租界内。由于法租界的管理相对宽松,国民党特务在法租界内抓人前需先向法租界报告,因此这里成为了许多重要活动的场所。

此外,姜文导演的电影《一步之遥》中所讲述的花魁总统大选和枪毙马走日的故事背景也设定在法租界。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美租界以及后来的英美公共租界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们的区域划分。

在《南京条约》签订后的第三年,即1844年,美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了《望厦条约》。该条约规定,美国可以享受英国在中国除割地赔款以外的所有通商开埠待遇。

1951年,美国人开始聚集在外滩的苏州河及其对岸区域(虹口一带),意图在那里建立自己的租界范围。

起初,清政府拒绝将这一区域划归给美国人作为租界,并提出选择其他地点。然而,美国驻中国总领事文惠廉坚决要求获得苏州河以北、黄浦江从外滩拐弯向东北岸的特定土地。

这一选择的原因有两方面:其一,该区域与英租界相邻,仅隔一条苏州河,英美文化相近,便于沟通与行事;其二,该区域交通便捷,水路发达,既可通过黄浦江深入长江,又可从苏州河进入长三角腹地。

最终在1861年后,清政府因战败而被迫同意将这片区域划定为美租界——其范围西起自濠沟,沿吴淞江至黄浦江,东至杨树浦,总面积约7000亩。

在美租界划定后不久,英美驻华领事联合宣布,英租界与美租界合并为英美公共租界,其面积扩大至惊人的10000多亩。

著名的陈真“精武门”虹口道场就位于这片英美公共租界内。

原本英国驻华总领事也曾考虑将法租界纳入公共租界,以形成一个更大的西方租界区域。但由于当时英法两国在欧洲大陆存在利益冲突,这一计划最终未能实现。

自此以后,从北到南,自杨树浦到外滩再到南浦,各国总领事、酒店、码头、银行和商埠在黄浦江西岸依次排列,形成了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壮观景象。

上海市因此在国际上声名鹊起,成为远东地区最著名的大都市。“时髦”一词也正是在这个阶段从上海传入了中国内地。

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日本占领租界的情况,以及所有租界最终是如何归还给中国的。

1937年8月至11月期间,日本开始入侵上海,并与民国政府当局在上海展开了第二次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最终民国政府当局战败,1938年日本人占领了上海市。

然而,在1938年至1941年日本占领上海期间,日本人并未进入英美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因为当时日本还未正式向英美宣战。因此,在这段时间里,上海的英美公共租界相对安全,大量战争难民,甚至包括欧洲的犹太人难民涌入了上海的英法租界寻求庇护。

张艺谋执导的电影《金陵十三钗》所描绘的日军背景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1941年成为了一个转折性的年份。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对美国发起突然袭击,这标志着美日之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正面冲突正式爆发。

与此同时,在上海,日本于1942年进军并占领了英美在上海的租界。随着英美的撤侨,日本完成了对所有租界的控制,并将其更名为日租界。

此后,英法和当时的国民政府结成了共同对抗日本的战线,而他们在上海几十年的建设成果却落入了日本人之手。

到了1943年,为了共同对抗外敌,英美领导人向时任民国总统的蒋介石许下承诺,表示在战胜日本法西斯之后,愿意放弃在上海租界的一切权益,将英美公共租界交还给中国政府。

1945年8月,日本战败,9月,侵华日军向中国政府投降,这意味着日本占领的所有区域,包括上海市及其市区内的租界,都将归还给中国政府。

1945年11月,英美公共租界被正式交还给当时的民国政府上海市,而在1946年2月,法租界也归还给了上海市。

至此,上海市最繁华、最时尚的区域——黄浦江西岸的外滩及其万国建筑群——再次回到了上海的怀抱。列强们在上海设立的一百多年历史的万国租界,也被中国全部收回!

在1946年至1958年期间,上海市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从1843年到1946年,这个大租界时代终于画上了句号。历经百年沧桑,上海市再次实现了对境内所有市区管辖区的完全主权。

综上所述,通过历史的回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

  1. 英租界主要集中在黄浦区和静安区的苏州河以南地区。
  2. 美租界则主要分布在杨浦区、虹口区和静安区的苏州河以北区域(后来英租界和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
  3. 法租界则位于黄浦区、徐汇区和长宁区的东侧。


这些区域在老上海时代都是最为繁荣和时尚的地方,它们为上海走向世界大都市的舞台,成为远东最时尚的名城,贡献了重要的历史力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