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物整理师:用艺术抚慰人心
遗物整理师:用艺术抚慰人心
“遗物整理师”这一职业,近年来在国内悄然兴起。他们不仅负责整理逝者的遗物,还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艺术手段抚慰生者的心灵。梁辰竹和木棉作为国内新兴的遗物整理师,见证了无数家庭的悲欢离合。他们在工作中不仅处理物质层面的遗物,更深入到情感层面,帮助家人梳理复杂的家庭关系,填补因亲人离去产生的心理空白。通过艺术创作和心灵交流,遗物整理师们成为了连接生死、治愈孤独的重要角色。他们的工作不仅是对逝者的尊重,更是对生者的关怀和支持。
三年,或三十年
“这个房间3年都没人住过,堆满了衣服、鞋子,有一股淡淡的霉味。”梁辰竹回忆起第一次见到张姨家的情景。张姨的父母是医生,由于工作繁忙,从小对张姨的陪伴较少,这导致张姨心中一直埋藏着对父母的怨恨。在广东的习俗中,亲人离世后的遗物需要封存三年才能整理。当梁辰竹和同事们开始整理时,他们发现工作量远超预期,最终整理时长累计达到32个小时。
在整理过程中,梁辰竹发现了很多张姨父母的笔记本、信件和相册。其中,二百多封写给张姨的信件尤其引人注目。这些信件记录了父母对张姨的关心和期望,让张姨重新认识了父母的爱。张姨还从遗物中看到了自己未曾了解的父母:他们的书画作品、集邮册以及各种荣誉奖章。这些遗物不仅展现了父母的兴趣爱好,也让张姨理解了他们为国家所作的贡献。
秋林家的情况则更为特殊。母亲去世后,秋林和父亲将母亲的房间尘封了三十年。直到遗物整理师木棉上门服务时,这个房间才重新打开。房间内堆满了杂物,木棉在整理时发现了母亲的衣物、发卡以及一些旧纸币。每一件遗物都牵动着秋林的情感,木棉通过耐心的沟通和细致的整理,帮助秋林逐渐克服内心的伤痛。
遗物的温度
遗物整理的过程,不仅是对物品的整理,更是对情感的梳理。梁辰竹在整理张姨家的书房时,发现了大量发霉的旧书和虫蛀的纸张。这些遗物虽然看似普通,却承载着逝者的情感和记忆。张姨在整理过程中,重新翻阅了父母的笔记本和信件,这些文字记录让她重新认识了父母的爱。梁辰竹鼓励张姨认真阅读这些信件,因为“也许你过了几十年重新读,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在整理遗物时,梁辰竹还发现了张姨父母的证件和工作资料。这些物品虽然看似平常,却记录了父母的一生。梁辰竹建议张姨销毁一些可能泄露信息的证件,这个过程对张姨来说,仿佛是一种仪式,让她逐渐放下对父母的怨恨。
三、好好道别
二十多岁的时候,梁辰竹遇到一个还在上学的男孩来追她。自己已经工作,不能接受姐弟恋,所以非常坚决地拒绝了。最后一次见面,男孩到她家楼下,对她说无论你愿不愿意接受,我们好好聊一下,之后可以一别两宽。梁辰竹把手机关机,闭门不出。
两个月之后,梁辰竹接到男孩大学的电话。对方问,他的图书证是不是在你手里。那个图书证成为了男孩的遗物。梁辰竹得知,男孩已经溺亡。他在追求被拒绝之后,和同学出去玩,到河里游泳被卷入漩涡,隔了两三天,尸体出现在河流尽头。后来,梁辰竹去大学归还图书证,见到了男孩的室友。室友告诉她,男孩从新疆到广州上学,在异乡有两个人是他觉得最重要的,其中一个是你。
梁辰竹那时嚎啕大哭。她说,那次男孩在楼下,如果知道是最后一面,一定不会不愿意见他。对她来说, 遗物整理的工作背后,是对生命无常的认识 ,要认真对待生命中出现的人,和他们好好道别。
遇到张姨时,梁辰竹刚刚入行半年,是第一次需要整理逝者的东西。具体什么该扔,什么该留,脑海中其实还没有一个标准。委托人对逝者还有怨气,又会如何一件件地面对这些遗物。她告诉张姨,既然我们在整理遗物,出于对逝者的尊重,我们应该做好筛选,留下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物品。张姨同意了。
张姨家的书房因为堆满了杂物,白天也显得昏暗。黄昏时分,斜阳射进屋里,照亮了梁辰竹手头整理的遗物。她知道,客户正面对着逝去的亲人,所以希望自己传达出积极向上的轻松心态。
她说,这份工作给自己的变化,是气质变得沉稳了。 之前只有喜爱春夏的那种朝气,到现在也可以欣赏夕阳了。
图 | 梁辰竹开始用手机留下夕阳美景
张姨讲过父母奖章的故事,就不再抱怨父母工作忙碌无法陪伴她了,而是兴致勃勃地翻开整理师刚刚抽出来的大相册。她告诉梁辰竹,父母很爱摄影,从她零岁开始就每年带她去照相馆,拍三个人的合照。照片里,那个小女孩,还有陪伴她的父母,都在微笑,甚至大笑。女孩被她的父母拉着手,或者骑在爸爸的肩膀上,被妈妈抱在怀里。
梁辰竹问,你们一家的合照让我感觉很温馨很幸福,但是你现在也是这样想的吗?张姨说,现在回忆那时,确实是这样的感觉。她一张一张照片地看,给整理师指某一张照片是父母带她去哪里玩,或者某天父母是有什么事情带她去照相。
看着看着,张姨像是心里被撞了一下,感慨说原来那个时候我还会坐在爸爸妈妈的腿上。
面前摆着十几本大相册,是父母一生的照片,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穿着时髦西装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到几年前在家中苍老的样子。 这是几千张上万张带着逝者面容的照片。梁辰竹告诉她,可以挑选一部分能够适合她去追忆父母的照片。这么多照片无法全部保留,只筛选了一部分。张姨说,原来有这么多相册,如果不是因为这个整理,我没有想到我和父母会拍这么多照片,在我的印象里,也许这十几年就只拍过几十张、一百张。
张姨哭了起来,手掌颤巍巍地抬起来抹眼泪。她说,我以前光是怨恨他们,原来我从小到大的成长,他们都参与了,是我错怪了他们。
等张姨的情绪平复之后,梁辰竹问,你现在还恨你的父母吗?张姨沉默了一会儿,回复说,我不恨了,因为我看到了父母对我的爱。当晚整理结束后,张姨出钱请整理师们吃饭。这些钱是他们白天在书房各个角落收集到的,是父母遗留的现金,大约有一万块。
经过几次遗物整理,梁辰竹总结出来, 真正能保留的遗物,一定是浓缩了逝者和生者之间“爱与被爱的记忆”。 朋友去年有一次委托,整理一对老知识分子的遗物。儿子在整理中,把所有衣物日用品都扔了,满屋书籍全卖掉,清完只剩下一间空房。她为丢掉的东西心疼,看得出来,“儿子并不爱父母”。
艺术的抚慰
忆姐的案例则展现了遗物整理中的艺术性。忆姐是一位优雅美丽的创业女性,她在确诊癌症晚期后,主动寻求木棉的帮助,希望完成生前整理。木棉协助忆姐填写表格,梳理遗产、遗嘱和遗物等身后事。忆姐特别重视追悼会的布置,她选择了自己最喜爱的照片作为遗照,要求灵前布满鲜花,并亲自安排追悼会的流程。最终,忆姐如愿被安葬在父母身边。
木棉在整理过程中,不仅帮助忆姐处理实物,还通过对话和陪伴,为忆姐提供了心灵上的支持。忆姐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能够平静地面对死亡,这与木棉的专业陪伴和艺术性的整理方式密不可分。
职业的价值
遗物整理师的工作,不仅仅是整理物品,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手段和心灵交流,帮助生者完成情感的梳理和疗愈。正如梁辰竹所说,这份工作让她从一个只喜爱春夏的人,学会了欣赏夕阳的美好。遗物整理师通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同理心,帮助人们面对死亡,重新认识亲情,最终找到内心的平静。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加剧,遗物整理师这一职业将越来越重要。他们不仅是物品的整理者,更是情感的引导者,帮助人们在整理过去的同时,找到重新开始的勇气。正如一位遗物整理师所说:“我们不仅是在整理物品,更是在整理情感,帮助人们找到内心的平静和重新开始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