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下行压力下,如何应对裁员潮带来的心理挑战
经济下行压力下,如何应对裁员潮带来的心理挑战
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裁员潮席卷全球,成为企业应对经济不确定性的无奈选择。在中国,这一趋势尤为明显。近日,北京某互联网公司裁员的消息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这家巅峰时期拥有超过2000名员工的公司,如今仅剩不到600人,裁员比例高达70%。这一数字不仅令人震惊,也折射出当前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
这一轮裁员潮并非个案。据《小康》杂志报道,进入2024年,国内互联网企业的“降本增效”浪潮仍在持续。今年1月,多家全球知名的互联网巨头宣布了大规模裁员:亚马逊裁掉1.8万名员工,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裁减了1.2万人,微软和Meta也分别裁员约1万人。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体的生计和心理压力。
裁员潮不仅对企业运营产生影响,更对员工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巨大冲击。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约有10亿人患有精神障碍,这意味着每8个人中就有1人面临精神健康挑战。在中国,焦虑和抑郁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类型,焦虑障碍终身患病率为7.6%,抑郁障碍为6.8%。此外,全国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已达581万人。
经济下行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容小觑。《经济增速放缓对国民心理健康的影响》的研究显示,GDP增长率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关系。2010—2018年间,中国GDP增长率下降了3.9%,根据估计系数,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这导致国民心理健康恶化18.29%个标准差。
裁员对个体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心理学研究将这类人群定义为“五失人员”,即在不同方面遭遇失败或受挫,导致生活中出现失败、失意、失衡、失和、失常等问题的人群。这包括投资失败、关系失和、生活失意、心理失衡和精神失常的员工。例如,投资失败可能导致员工背负高额房贷或损失多年积蓄;关系失和则可能表现为夫妻争吵、同事排挤等;生活失意则可能源于失恋、家庭没落等;心理失衡则体现为消沉颓废、升迁无望等;精神失常则表现为孤僻、烦躁、幻觉幻听、抑郁等症状。
一位46岁的失业者在小红书上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我从疫情的时候开始失业,到现在四年多了。一开始还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找工作,简历都是石沉大海。经验什么的对于人家来说不重要的,人家就是不想要中年人,觉得不好使唤。明明我们能用几个小时干完的活,小孩们用一整天再加加班干的还不像样,那也不要我们。”这段话道出了许多失业者的心声,也揭示了裁员潮下个体面临的困境。
面对裁员带来的心理压力,专家建议从多个层面进行应对。首先,需要调整认知与信念。正如心理学家赵艺敏所说,人们需要改变的是认知与信念。经济下行、经济复苏都与个体的内在感受性有关。为什么社会的动荡和变迁无法撼动某些人的稳定性,他们依然可以待在自己的内在世界里,有序地生活着?这和一个人的心智化有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了我们生活的体验感,包括生活的质量。我们会觉得整个世界的钱都在变少,但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钱没有变少,从一些角度看,银行的钱还在增加。经济下行期有些人还是在换房子,有些人还是在买车,有些人依然让孩子上国际学校……为什么他们没有恐慌?如果大家的钱都在变少,钱去哪了?认为钱在减少,这个“认为”是从每个人的信念出发的——“我认为我没有创造的能力,我以后的事业也不可能会有更好的安排。”
其次,需要学会应对焦虑和压力。可以尝试一些放松的活动,比如冥想、瑜伽、深呼吸。这些都能帮助我们平静内心,缓解焦虑情绪。同时,利用失业的这段时间,制定一个学习和提升计划。可以学习新的技能,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增加自己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比如学习一门语言、掌握一种软件、考取相关证书等。让自己忙碌起来,也会减少焦虑感。此外,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多和朋友、家人、前同事交流。他们可能会给你提供一些工作机会或者建议。参加一些行业活动、社交聚会,扩大自己的人脉圈。说不定下一个机会就在不经意间出现了。失业期间也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这些都能让我们的身体和心情更加健康。
企业和社会也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企业可以设立员工心理咨询服务,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和培训,提高员工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和应对能力。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倡导和谐的人际关系,尊重员工的个性和情感需求。建立公平合理的晋升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让员工看到职业发展的希望。在企业决策过程中,尽量考虑员工的利益,减少因企业调整导致员工面临失业等风险。同时,社会应加强对心理疾病的科普教育,鼓励患者及时就医,并为其创造一个包容、理解的环境。
裁员潮下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个体、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面对经济不确定性的挑战,我们更需要关注和重视心理健康,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支持体系,帮助人们渡过难关,迎接未来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