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藏本搬上昆曲舞台,上昆五班三代演绎宫廷戏曲
故宫藏本搬上昆曲舞台,上昆五班三代演绎宫廷戏曲
12月11日至12日,上海北外滩友邦大剧院迎来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太和正音——故宫昆曲萃集》(第一季)。这场由上海昆剧团与故宫博物院共同出品的演出,从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典籍瑰宝中,撷取节令时序的华章,以雅正的昆曲古调,吟唱一场穿越六百年的文化对话。
两大“国宝”的双向奔赴
2019年,上海昆剧团首次踏入故宫的大门,开启了这段文化之旅。五年来,双方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遵循文物活化的宗旨,共同围绕学术研究、剧目创作、文化传播开展深度合作。此次演出,是双方合作的最新成果,也是两大“国宝”级文化机构的又一次深度牵手。
创新演绎,再现宫廷昆曲魅力
演出特邀著名导演田沁鑫担任总导演,汇聚业内顶尖专家和主创团队。故宫博物院精心组建文博顾问团队,为演出提供了坚实而深厚的学术支撑。上海昆剧团则发挥行当齐全、文武兼备的优势,集结“五班三代”的强大演出阵容。
此次演出精选《江州送酒》《中秋奏凯》《长生殿·重圆》三出剧目,各具看点:
《江州送酒》首次在昆曲舞台上呈现陶渊明形象,改编巧妙地将原作的两折并为一折,并在情节、人物、结构、主题等方面进行优化,使作品更具戏剧性和喜剧性。
《中秋奏凯》包含大量武戏,上部分展现少年英雄沙场抗敌,下部分表现他奏凯归来,阖家团聚。大量武戏可看性极强。
《长生殿·重圆》相较于上昆四本《长生殿》中的《重圆》更加完整,剧目完整保留了《重圆》的核心旋律《霓裳羽衣》及昆曲历史上的大场面名曲——众天女的“羽衣三叠”。
守正创新,让文物活起来
舞美设计参考故宫畅音阁样式,融入黄边绿瓦飞檐、精美斗拱梁柱等元素,通过动态空间组合和后区长卷式背投影像等,让观众在当代舞台上领略古代戏台的观剧视角。
“让文物活化是我们共同的文化使命。”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宫廷音乐与戏曲研究所副所长孙召华表示,此次合作“很有意思”,故宫藏本充满文化典故,舞台设计从故宫畅音阁获得灵感,清代不少王公贵族都在畅音阁看戏。
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张静娴表示:“此次《重圆》展现了唐明皇和杨贵妃见面前后的14个曲牌,这在以往的《长生殿》舞台上是没有出现过的,更加接近洪昇的原著。旧曲新唱、熟人生面,会带给观众更多的新鲜感。”
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表示:“我们以‘在故宫修文物’的工匠精神打造这部作品,用戏曲的形式激活传统,展现传承好中国的节令文化。”
文化传承,开启新篇章
中国戏曲和传统节令紧密相连。清代自乾隆年以来,凡遇立春、寒食、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节令都演相应的戏曲。上海昆剧团在挖掘故宫博物院藏剧目资源时,将节令承应戏作为连通古今的重点进行深入探索,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11498册、6467部、3200余种清宫戏本中,精心挑选以“中秋”与“重阳”两大节令为主题的剧目。
田沁鑫导演表示:“这是改革开放之后,上海昆剧团第一次从故宫中寻宝和再开掘来编创剧目。在600年的宫廷戏剧结构中,进行复古的创新。这是一次复古的美学实践,也是具有表现主义美学的再整理、再创新,是600年昆曲和600年故宫的双向奔赴。”
“文脉相承六百年,姹紫嫣红尽开遍。”此次《太和正音——故宫昆曲萃集》(第一季)的演出,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次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它以现代审美激活传统文化,让古老的昆曲艺术焕发新生,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艺术体验。同时,也为未来更多传统文化的创新演绎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