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土壤的秘密:从砂土到砖红壤
海南土壤的秘密:从砂土到砖红壤
海南岛,这座热带海岛不仅拥有迷人的海浴场、椰林树影,更孕育着独特而多样的土壤资源。从南部的砂土到中部的壤土,再到北部的黏土,每一种土壤都在这片热土上书写着自己的故事。
砂土:热带水果的乐园
在海南岛的南部,乐东、三亚、陵水等地,分布着广袤的砂土区。这些砂土主要由砂砾、石英等矿物质组成,松散细软,通透性良好。它们的形成过程如同大自然的雕琢:海里的沉积物在海水水位下降后,被风“打磨捣碎”,逐渐形成了富含砂砾的土壤。
这种土壤透气性好,排水能力强,非常适合热带水果的生长。在这里,火龙果、蜜瓜、木瓜、芒果等热带水果茁壮成长,产量和品质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每年收获季节,一箱箱新鲜的水果从这里运往全国各地,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
壤土:理想的耕种土壤
离开南部的砂土区,向北进入海南岛的中部,屯昌等地的土壤类型开始发生变化。这里的土壤以壤土为主,这种土壤是花岗岩或砂岩经过风化和高温作用,崩解后慢慢形成的。
壤土是介于黏土和砂土之间的一种土壤类型,砂粒、粉粒、黏粒的含量适中,具有良好的保水保肥性能,同时又不失透气性。这种土壤结构使得壤土成为理想的耕种土壤,适合种植多种农作物,为海南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黏土:保水保肥的守护者
继续向北,来到海南岛的北部,澄迈、临高等地,这里的土壤类型又发生了变化。这里分布着保水保肥性能强但通透性较差的黏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玄武岩砖红壤。
这种土壤富含铁铝成分,颜色鲜艳,淋溶作用强烈。虽然黏土的通透性不如砂土,但其保水保肥的能力却十分出色。在合理耕作和科学管理下,黏土区同样能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为海南的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摸清土壤“家底”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利用这些宝贵的土壤资源,海南正在全面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这次普查主要调查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的土壤,计划于2024年12月前基本完成普查成果整理、数据审核、成果汇总等工作。
普查工作设置了20327个表层采样点、687个剖面采样点和59个土特产品采样点。通过这次“体检”,海南将全面查清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土壤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真实准确掌握土壤质量、性状和利用状况等基础数据。
这次普查不仅是一次对土壤资源的全面调查,更是为海南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的重要举措。通过普查数据,科研机构可以对不同地方的特色农产品生长环境进行评价,为保护特色农产品产地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普查数据还能为科学施肥、土壤改良等农业生产活动提供指导,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科学施肥:让土壤更“给力”
在普查过程中,专家们发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由于长期的不平衡施肥,某些土壤养分含量过高。例如,在种植冬季瓜菜果的地方,磷含量普遍偏高。这是因为农作物对氮、磷、钾的需求量较大,农户过量施肥后,氮肥容易挥发、流失,而磷肥则大量滞留在土壤中。
“肥料并不是施用得越多越好,那样做会导致养分失衡。”海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土壤研究所所长张文说。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海南各级农业部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指导农户根据土壤实际需求合理施肥。许多种植者的用肥观念正在悄然改变,科学施肥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展望未来:土壤普查助力农业强省
随着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的深入推进,海南将更加清晰地掌握土壤资源的“家底”。这些宝贵的数据将为海南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助力海南打造农业强省。
通过科学利用土壤资源,海南将推出更多优质特色农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同时,普查数据还将为土壤改良、耕地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在不久的将来,海南的土壤资源将为这片热土带来更多惊喜,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