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专家警告:槟榔消费严重威胁口腔健康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专家警告:槟榔消费严重威胁口腔健康
“槟榔加烟,法力无边”,这句在槟榔爱好者中广为流传的顺口溜,近年来却逐渐成为一种令人担忧的健康隐患。今年,年仅36岁的湖南抗癌网红贤哥因舌癌不幸去世。生前,他因热爱嚼槟榔而深受其害,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他通过拍摄视频,不断呼吁大家远离槟榔,珍惜生命。
12月9日,在湖南长沙,一位45岁的刘先生接受了采访。他嚼槟榔已有二十年,期间还伴有抽烟、喝酒的习惯,最终导致了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被称为“割脸人”。尽管现已康复,但这段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槟榔的危害。
槟榔,这种在亚洲地区尤其是中国广泛食用的零食,正悄然成为口腔健康的“隐形杀手”。据统计,中国超过6000万人有嚼槟榔的习惯,其中湖南、海南、两广地区、福建沿海和台湾等地尤为普遍。在湖南省,嚼槟榔的人口比例已达到38%左右,湘潭市更是被誉为槟榔的快乐老家,嚼食槟榔的人群比例高达60%。
槟榔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原因与抽烟颇为相似。一方面,槟榔中的化合物具有提神作用,尤其适合在熬夜、加班等疲劳时刻食用,效果立竿见影。另一方面,槟榔中的生物碱成分会让人上瘾,一旦习惯,便难以割舍。因此,槟榔被誉为世界排名第四的成瘾性消费品,仅次于烟、酒和咖啡。
然而,槟榔的美味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健康风险。早在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搜集了多个国家和地区关于槟榔的研究报告后,便将其正式定义为一级致癌物。槟榔中的致癌物质,如槟榔碱、槟榔鞣质等,可与口腔分泌物发生化学反应,破坏口腔粘膜,长期咀嚼可导致口腔粘膜细胞病变,甚至诱发癌症。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和评估指出槟榔及其主要成分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危害。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在《柳叶刀-肿瘤学》上发表的最新研究进一步明确了槟榔碱的致癌性。表明槟榔碱具有多种致癌特性,包括遗传毒性、亲电性,能够在细胞中引起DNA损伤和基因突变。更值得注意的是,槟榔碱与亚硝酸钠反应生成的N-亚硝胺,也是一种已知的致癌物质,常见于咀嚼槟榔的人的唾液中。
据中南大学湘雅口腔医院研究,预测到2030年,整个湖南省平均每年新增口腔癌患者的人数将达到7.5万人。这一惊人的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痛苦和无奈。
槟榔致癌的原因主要在于其物理和化学作用的双重破坏。槟榔纤维粗糙,长期嚼食会损伤口腔粘膜和牙齿,属于物理破坏。同时,槟榔中的多种化合物,包括生物碱,能直接杀死细胞并导致炎症,造成口腔损伤,属于化学破坏。这种双重破坏导致嚼槟榔对口腔的持续摧残,增加了致癌风险。
长期嚼槟榔的人应警惕口腔出现的变化。若口腔溃疡长期不愈、出现不明肿块、口腔黏膜颜色异常或张口受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通过自检口腔很难及时发现病变,因此建议成年人每年进行1-2次全面的口腔检查,以便及早发现癌症并提高生存率。
面对槟榔带来的健康风险,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口腔健康呢?首先,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减少或避免食用槟榔。其次,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口腔问题。此外,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能有效降低口腔癌的发病风险。
槟榔产业的未来何去何从?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印度等国家,槟榔已被严格限制。我国虽然已经将槟榔明确为一级致癌物,但对其销售、流通和生产的监管尚未完全落地。学者和业内人士建议,中国可以借鉴烟草的管理模式,对槟榔实施专卖制,并加重税收以抑制消费。同时,加强包装警示力度,在产品上标注“槟榔致癌”等醒目信息,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
槟榔,这颗“致命零食”,是商业成功的案例,也是一场健康危机的缩影。从传统中药到千亿市场,它的蜕变背后是文化、经济与资本的纠葛。但无论是消费者、企业,还是监管机构,都需要直面这颗果子。在健康与经济利益之间找到平衡并不容易,但这也正是槟榔产业未来必须回答的问题。人们是否能理性地审视一颗小果子背后的故事?这或许才是槟榔真正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