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队的新花样:刘延河的创新之路
安塞腰鼓队的新花样:刘延河的创新之路
安塞腰鼓,这门源自黄土高原的艺术瑰宝,历经千年沧桑,如今正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作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延河不仅在腰鼓界打出了名堂,更以创新精神为这门古老艺术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从战鼓到艺术:安塞腰鼓的千年传承
安塞腰鼓的历史可追溯至秦代,最初作为战鼓使用。在古代边塞,腰鼓是传递军情、指挥作战的重要工具。随着历史的演进,安塞腰鼓逐渐从战场走向民间,成为欢庆和胜利的象征。
1989年,在安塞出土的宋代腰鼓画像砖,从文物考古学的角度证实了安塞腰鼓在宋代已成为普遍的民间艺术。这块画像砖上,一名腰鼓手紧握鼓槌,一手在前一手在后,双脚腾空,正在敲击挎在腰间的鼓。这一发现不仅为研究安塞腰鼓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也印证了其千年的文化传承。
“六劲”精神:安塞腰鼓的传统魅力
安塞腰鼓的表演讲究“六劲”:摇头晃脑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转身有股猛劲、跳跃有股虎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这“六劲”不仅是对表演技巧的要求,更凝结着陕北人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延河,正是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他自幼跟随祖父和父亲学习腰鼓,对这门艺术有着深厚的感情。然而,他并不满足于仅仅传承传统,而是积极探索新的腰鼓打法,结合现代审美观念,对腰鼓的打法、套路进行大胆创新。
创新之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刘延河的创新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深知,任何创新都不能脱离传统的根基。因此,他在保留传统动作精髓的基础上,融入新的元素和风格,探索出一套更具舞台演绎效果的腰鼓打法。
在刘延河的创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对传统动作的改良。他将现代舞蹈的元素融入腰鼓表演中,增加了旋转、跳跃等动作的幅度和难度,使表演更具观赏性。同时,他还注重队形的变化,设计了多种复杂图案和队形,增强了视觉冲击力。
此外,刘延河还对腰鼓的伴奏音乐进行了创新。他将现代音乐元素与传统鼓点相结合,创造出富有时代感的伴奏音乐,使安塞腰鼓的表演更加丰富多彩。
从黄土高原到世界舞台:创新的力量
刘延河的创新不仅赢得了观众的认可,也推动了安塞腰鼓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近年来,安塞腰鼓队多次赴德国、泰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演出,将这门古老的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地。
“安塞腰鼓是我们响当当的名片。我们希望通过打腰鼓,把陕北人民的豪情展现给全世界。”安塞腰鼓协会副会长高塞东的话道出了所有安塞腰鼓人的共同心愿。
传承与创新:文化的永恒命题
在刘延河看来,传承与创新是一对辩证统一的关系。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传承的延续。只有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才能让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如今,安塞区已建立起完善的腰鼓传承体系。全区共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人、省级非遗传承人1人、市级非遗传承人1人、区级非遗传承人5人、骨干腰鼓手1万多人。3个腰鼓传习所和1个活态腰鼓文化村,为腰鼓爱好者提供了专业的指导和培训。
“在安塞,只要娃娃们想学腰鼓,我们就会尽力去指导。”高塞东的话中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心。如今,安塞98%以上的学生都会打腰鼓,这门古老的艺术正以创新的姿态,扎根于新一代的心中。
安塞腰鼓,这门承载着中华民族历史记忆与文化精髓的艺术,正以创新为动力,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刘延河等传承人的努力下,安塞腰鼓不仅舞动在黄土高原,更跃动在世界舞台,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