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西游》:一部颠覆传统的创新之作
话剧《西游》:一部颠覆传统的创新之作
“请问有哪位客商愿意结伴前往西天吗?”一袭白衣的玄奘紧握绳索,艰难前行,不断询问过路的生灵。话剧《西游》的故事由此开始……
这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2024年第一部大制作话剧,取材于《西游记》原著小说和元杂剧等多部“西游”作品,经过三年的前期筹备,由香港导演司徒慧焯执导,编剧顾雷执笔,汇聚京沪港三地专业班底,为观众呈现了一部充满创新与深度的舞台艺术作品。
倒叙结构:从终点回望起点
话剧《西游》最引人注目的创新之一是其独特的叙事结构。与传统版本不同,该剧采用倒叙手法,从取得真经的前一夜开始,逆向讲述整个取经过程。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带来了全新的观剧体验,也让观众得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这个熟悉的故事。
正如导演司徒慧焯所说:“‘西游’是一个讲述坚持的故事,取经不再是结果,是唐僧寻找自我的一种方式。”这种叙事结构让观众得以从终点回望起点,重新思考“取经”这一行为背后的意义。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或目标,而是成为了一种象征,一种对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探索。
性别反转:打破传统角色设定
另一个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新是性别反转的角色设定。在话剧《西游》中,唐僧和孙悟空这两个经典角色均由女性演员饰演。这种大胆的改编不仅为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新鲜感,也引发了对角色性别与性格关系的深入思考。
饰演唐僧的钱芳表示:“如果唐僧还是那个唐僧,那我觉得没有必要创排话剧《西游》,我们得找到经典作品的现实意义。”这种去性别化的处理,让观众得以更纯粹地关注角色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而不是被外在的性别特征所局限。
现代视角:经典作品的当代诠释
话剧《西游》并非简单地复述原著故事,而是尝试用现代眼光解读这部经典文学作品。它将《西游记》从一部神话冒险小说转变为对社会现象的讽刺与反思,让观众在熟悉的故事中发现新的启示。
剧中,天庭和佛界的权力斗争、妖怪背后的神仙背景、取经团队内部的矛盾与冲突,都被赋予了现代意义的解读。这些元素不仅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也让观众得以从中看到现实社会的影子。正如一位观众所说:“走出剧场也许会发现,每个人看到了一部完全不同《西游》。”
舞台呈现:多元艺术手法的融合
话剧《西游》的舞台呈现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导演司徒慧焯巧妙地运用了装置、灯光、服装、多媒体等多种艺术手法,打造出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舞台空间。
舞台中央是一个转台,随着剧情的推进缓慢旋转。在水流带动下,当走珠漂浮到正中,剧情也进入高潮。光影从上方照进低处,将舞台装扮成一个仿如洞穴的底部空间,映照出人物内心的挣扎与冲突。
服装设计上,选用中国传统布料,绘制后结合丝绸、皮革、铝、鱼骨等多种材质,为不同人物增添了独特的性格特征。21位演员在160分钟内饰演100多个角色,频繁的角色切换对演员的表演技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塑造形态各异的神佛妖魔,演员们接受了肢体、舞蹈、武术、戏曲等多个方面的训练。
文化意义:经典作品的当代价值
话剧《西游》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创新性的艺术表达,更在于它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当代诠释。它让我们看到,经典作品并非一成不变的古董,而是可以不断被重新解读、重新诠释的活的文化。
正如编剧顾雷所说:“我们不是以文艺的眼光批判《西游记》,也非以考证的方法研究《西游记》,而是借用《西游记》的情节借题发挥。”这种创作态度,让《西游记》这部诞生于明代的文学巨著,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话剧《西游》让我们明白,经典作品的价值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它与当代观众的对话。它让我们看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类对于自我价值的探索、对于生命意义的追问,始终是不变的主题。正如剧中所说:“真经就在路上,佛就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