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佛教解梦:五大因缘揭示梦境奥秘,佛经中的心理学智慧

创作时间:
2025-01-22 04:13:2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佛教解梦:五大因缘揭示梦境奥秘,佛经中的心理学智慧

梦,这一自古以来便笼罩着神秘色彩的心理现象,始终令人类着迷。我们每晚都会进入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体验着现实中无法触及的奇幻经历。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成年人每晚大约做梦4-6次,做梦时间最长可达1小时,每个梦间隔约90分钟。我们的一生中大约会做15万个梦,累计时间长达4年。梦的持续时间与梦的复杂程度成正比,而大多数梦都如同泡沫般消散在清晨的阳光中,无迹可寻。梦境的世界五彩斑斓,有的色彩明艳,有的黑白分明,有的静默无声,如同寓言、神话故事和朦胧诗,是一面认识自己的哈哈镜。

佛经上也曾记载过佛陀做梦的故事,如《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载,佛自言其宿世为善慧仙人时,得五奇特梦,请教于普光佛,佛言:“一者,梦卧大海;二者,梦枕须弥;三者,梦海中一切众生入其身内;四者,梦手执日;五者,梦手执月。”

然而,梦境究竟从何而来?我们又为何会在睡梦中编织出如此纷繁复杂的景象?做了梦,有所谓解梦之人,有没有这个必要呢?

在心理学领域,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心理活动,其主要功能是实现潜意识中被压抑的欲望。他强调,梦是愿望满足的场所,通过梦境中的象征和置换,个体能在无意识层面上表达和实现这些被抑制的欲望。与弗洛伊德不同,荣格认为梦是个体与潜意识之间的交流方式,通过象征性语言帮助平衡意识与潜意识的冲突。他指出,梦境反映了内心深处未解决的问题和集体无意识的影响,起到心理自我调整和补偿的作用。

早在现代科学诞生之前,人们就试图从不同的文化视角去解读梦境的奥秘。原始先民普遍认为梦是灵魂出壳后的活动或神鬼的警示。古印度《吠陀》中举出做梦有见、闻、受、希求、分别、当(将要)有、诸病七种缘。佛教对梦的成因则有着更为多元的解释。

佛教对梦境的解释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的五因缘说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三七说做梦有五因缘:

  1. “他力所引”,如诸天、神仙、圣贤等以神通力加持于人,令之做梦,通过梦被引导、教诫、警告。
  2. “曾更念”,过去的经验、记忆再现于梦中。
  3. “由当有”,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提前现于梦中。
  4. “由分别”,强烈的思考、希求、疑虑等意识活动在梦中的延续,即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5. “由诸病”,肉体的疾病和不调所导致的梦。

《善见律毗婆沙》的四种分类

《善见律毗婆沙》卷十二据不同成因,分梦为四种:

  1. 身中地水火风四大不调之梦,如梦见飞腾、山崩及被群贼、恶兽追赶。
  2. 先见之梦,同“曾更念”,往昔所见所闻再现于梦中。
  3. 天人梦,同“他力所引”,天神通过梦为人显示善恶、予以启示、警告。
  4. 想梦,同“由分别”,日间的意想在梦中的延续。佛教修行者往往有在梦中见佛菩萨、得解悟、通气脉的经验,这种现象无疑是意愿的满足和白天修行的继续。

南传《弥兰陀王问经》的六种因缘

南传《弥兰陀王问经》举出六种见梦的因缘:

  1. 患风病(精神失常)。
  2. 患胆汁病。
  3. 患痰病。
  4. 被天神支配,属“他力所引”。
  5. 常习(习惯)。
  6. 先兆,同“由当有”。

《大智度论》的五因说

《大智度论》卷六,也举出梦之五因:

  1. 身中火大过多(相当于中医之火重),梦见火及黄色、赤色之物。
  2. 身中水大过多(相当于中医之湿重),梦见水及白色之物。
  3. 身中风大过多,梦见飞行虚空及黑色之物等。
  4. 过度思虑所见闻之事,会持续而现于梦中。
  5. 天神等通过梦启示人,令知未来之事等。

该论认为这五种原因导致的梦,皆虚妄不实。

《瑜伽师地论》的七种原因

《瑜伽师地论》卷一列举了做梦的七种原因:

  1. “由依止性羸劣”——心理状态昏昧不清(如打盹)而进入梦境。
  2. “由疲倦过失” (因过度疲倦)。
  3. “食所沉重”,吃得太多或消化不良。
  4. “暗相作意思惟”,想象黑暗,尤其是在坐禅时、催眠术想象黑暗,容易进入梦境。
  5. “休息一切事业”,无所事事,完全放松。
  6. “串习睡眠”,养成了按时睡眠的习惯。
  7. “他所引发”,如被别人以摇扇、轻拍、念咒等方法催眠,或服用安眠、迷幻药物,或被有神通力的人诱导,从而进入梦境。这里所说摇扇、轻拍、念咒,实际上都是催眠术。

《楞严经》卷四还谈到睡觉时周围的环境刺激能影响梦而成为梦的原因,如有人熟睡中,家人在舂米,其人梦中会听见击鼓或撞钟,说明“其形虽寐,闻性不昏”,心识并没有完全停止活动。

总的看来,佛学所说梦的成因,大略有生理原因(四大不调及疾病)、心理原因(惊恐忧虑思念等)、环境影响、他力加持四大因缘。佛经中还说梦魇或由魇鬼的骚扰而致,也是一种他力加持,有念诵真言以消除梦魇惊扰之法。

佛教认为,做梦是由于“独头意识”的作用。平时我们对世间万象的认识,是由于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随时招感外境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加上眼识等六识的了别,才能够产生种种的认识作用。

平时,我们的心(意识)都和其他的眼、耳、鼻、舌、身,一齐来认识熟悉这个世界,心和眼睛在一起作用,才可以看见;心和舌头一起感应,才能尝出味道的甘苦,所以心和眼、耳、鼻、舌、身合起来的活动,称作“五俱意识”,意思是和这五种感官一起来分别世间。但是,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眼睛不看东西了,耳朵不听声音了,身体也不动作了,其他的五根都停止运作,只有心仍旧独自起来活动,因此叫做“独头意识”,而梦境的产生,就是这个独头意识的活动作用。

因此我们白天有什么愿望、希冀无法实现,被压抑的情感无由发泄,或是平常某些心事不欲人知,这些都会借着独头意识的活动,在梦中出现或完成,这也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所谓梦就是潜意识的活动”的道理所在。

佛家解梦

我们做了各种梦以后,心里很挂念,不知道这些奇奇怪怪的梦代表什么意思?有什么吉凶预兆,希望找个人来解释,自古至今,于是出现了很多替人解梦的人。佛经中也记载了佛陀为弟子解梦的故事。

《阿难七梦经》

如《阿难七梦经》讲佛侍者阿难夜得七大恶梦,醒后回忆,“心惊毛竖”,禀告于佛,佛一一解释:

第一梦:陂池火炎滔天者。当来比丘善心转少,恶逆炽盛,共相杀害,不可称计。第二梦者:日月没,星宿亦没。佛泥洹后,一切声闻随佛泥洹不在世,众生眼灭。第三梦:出家比丘转在于不净坑堑之中,在家白衣登头出者。当来比丘怀毒嫉妬,至相杀害,道士斩头,白衣视之,谏诃不从,死入地狱;白衣精进,死生天上。第四梦者:群猪来觝揬栴檀林怪之者。当来白衣来入塔寺,诽谤众僧,求其长短,破塔害僧。第五梦者:头戴须弥山,不以为重者。佛泥洹后,阿难当为千阿罗汉出经之师,一句不忘,受悟亦多,不以为重。第六梦者:大象弃小象。将来邪见炽盛,坏我佛法,有德之人皆隐不现。第七梦:师子死者。佛泥洹后一千四百七十岁,我诸弟子修德之心,一切恶魔不得娆乱。”

《增一阿含经》

又《增一阿含经》卷五十载,舍卫国波斯匿王夜梦十事,醒后“大用愁怖,惧畏亡国”,招集公卿大臣、婆罗门师等占之,有一婆罗门祭司释为国王、太子、王妻死亡之兆,谓只有杀太子及王妻,才能禳解。波斯匿王听从其妻建议,请教于佛,佛说其梦非恶,而是将来后世的瑞应:

  1. 梦三釜罗列,两边釜满,中央釜空,两边釜沸气相交而不入中央釜中者,预兆后世人民不供养自己的亲属,不亲近穷朋友而亲近富贵者,与富贵人礼尚往来,互相馈赠。
  2. 梦马口吃草,马尻(臀部)也吃草者,预兆后世人臣官吏既食国家俸禄,又剥削老百姓,“赋敛不息,下吏作奸,民不得宁,不安旧土。”
  3. 梦大树生花者,预兆“后世人民多逢驱役,心焦意恼,常有愁怖,年未满三十,头须皓白。”
  4. 梦小树结果者,预兆后世女人未满十五岁即出嫁,“抱儿来归,不知惭愧”。
  5. 梦一人索取绳子,其后有羊,羊主食绳者,预兆后世男子出外经商或从军,其妻在家与人私通,其夫虽晓,佯装不知。
  6. 梦狐狸上金床,以金器用餐者,预兆后世贱者为贵,高踞重位,贵族良人反为奴婢。
  7. 梦母牛吃牛犊之乳者,预兆后世母亲为女儿做媒,勾引男子来家与女同住,以获钱财。
  8. 梦黑牛从四面群来,吼叫欲斗、当合未合者,预兆后世国王、官吏、人民皆目无法纪道德,“贪淫嗜欲,蓄财贮产,妻女大小皆不廉洁,淫佚饕餮,无有厌极,嫉妒愚痴,不知惭愧,忠孝不行,谀谄破国”,致使风雨失时,飞沙折木,蝗虫为害,稻谷不熟。又梦见乌云四合,人们正庆幸将要下雨,而须臾之间乌云散尽,乃警告人们守戒行善,艮惧天地,方得不入恶道。
  9. 梦大陂中央水浊、四边水清者,预兆后世此地臣不忠、子不孝,不敬长老,不信佛法,不顾礼义,而周边诸国臣忠子孝,尊长敬老,信乐佛法。
  10. 梦大溪水流波赤色者,预兆后世诸帝王兴兵挥师,互相攻伐,血流成溪。

波斯匿王听佛解释后“心生欢喜,得定慧,无复恐怖”,回宫后罢黜以前借占梦进谗言的大臣和婆罗门祭司,遵行佛陀教诫,率民信佛,大作布施,“国遂丰乐”。因此,以上种种解释,与其说是占梦,毋宁说是佛陀的一种表法,借占梦说法,教导弟子,教诫国王,劝诫世人行善修德

其实,大部分梦中的各种情况与事实相比,还是相差甚远的。梦毕竟是梦,梦中的吉凶,如果真的能影响现世人生,那么,一个人一生中的吉凶实在是太复杂繁多,难以排解了。因此,我们对于梦境实则不要太过执着,徒增烦恼,相反的,我们应当知道如何将梦境给予适度的艺术化,对于一切的吉凶,抱着超然洒脱的态度,那么梦将会丰富你的生活。

佛教的高僧寒山大师,有一首诗对梦有十分透澈入理的看法,他写道:

昨夜得一梦,梦中一团空,
朝来拟说梦,举头又见空,
为当空是梦,为复梦是空,
相计浮生里,还同一梦中。

本文原文来自苏州寒山寺公众号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