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小反刍兽疫死亡率极高,这些防治方法养羊户必知
羊小反刍兽疫死亡率极高,这些防治方法养羊户必知
羊小反刍兽疫是一种严重威胁羊群健康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死亡率极高。掌握其防治方法对于养羊户来说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羊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特点、典型症状、治疗方法和防控措施,帮助养羊户有效应对这一疾病。
羊小反刍兽疫也称羊瘟、假性牛瘟,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口炎、腹泻、肺炎为特征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一般情况下,如果得了小反刍兽疫,病情严重的死亡率达到100%尤其是羔羊,病情较轻的死亡率达到50%。被国家定位一类疾病。不过不管现在你家的羊是不是小反刍兽疫,都要先将发病的羊隔离开,然后在治疗。
流行特点
该病主要感染小反刍动物,特别是山羊较为易感,临床症状也较为严重;传染源多为患病动物及其分泌物、排泄物以及被其污染的草料、用具和饮水等;该病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感染途径以呼吸道为主,饮水也可以导致感染;易感羊群发病率通常达60%以上,病死率可达50%以上。
病原
诱发小反刍兽疫的病原微生物是副黏病毒科的麻疹病毒,主要感染小反刍兽,尤其山羊和绵羊多发,野生动物偶尔感染。此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差,一般的消毒剂都可以将其杀死,最常应用的消毒剂为2%的氢氧化钠。
传染源及其传播途径
主要的传染源是病畜和隐性感染动物,它们的分泌物、排泄物中都含有病毒,就会污染饲料、饮水或者用具等,健康的动物可能通过直接或者间接接触感染病毒诱发疫病。病毒还可以存在于精液或者胚胎中,人工授精或胚胎移植也会导致疫病的发生。
易感动物
山羊、绵羊对此病毒比较敏感,尤其山羊发病率高,症状明显。不同的品种或者个体易感程度也不相同,欧洲品系易感性强。瞪羚、野生山羊、野生绵羊、鹿等野生动物也会感染,但多为亚临床经过。
典型症状
小反刍兽疫潜伏期为4~5天,最长21天,山羊发病较严重。一些康复山羊的唇部形成口疮样病变。感染动物临诊症状与牛瘟病牛相似。急性型体温可上升至41℃,并持续3~5天。感染动物烦躁不安,背毛无光,口鼻干燥,食欲减退。流黏液脓性鼻漏,呼出恶臭气体。在发热的前4天,口腔黏膜充血,颊黏膜进行性广泛性损害、导致多涎,随后出现坏死性病灶,开始口腔黏膜出现小的粗糙的红色浅表坏死病灶,以后变成粉红色,感染部位包括下唇、下齿龈等处。严重病例可见坏死病灶波及齿垫、腭、颊部及其乳头、舌头等处。后期出现带血水样腹泻,严重脱水,消瘦,随之体温下降。出现咳嗽、呼吸异常。
治疗方法
羊舍周围用碘制剂消毒药每天消毒两次。小反刍兽疫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病情较轻的,用羊速清一天一次,连续用两天就可以了,如果病情严重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相关规定,采取以下措施:(1)禁止活畜跨区域调运,防止区域间传播,(2)严格限制动物移动,关闭活羊交易市场禁止外出放牧,实行封闭饲养。(3)疫区进行严密封锁,禁止无关人员,车辆等出入,防止病毒随人员,车辆传播。(4)对防疫人员严格管理,防止在处置疫情,免疫接种,消毒,无害化处理过程中因不遵守有关规定,消毒不严,造成人为传播。(5)对疫区,受威胁区和高风险区羊群进行紧急免疫,建立免疫隔离带,有效防止疫情的扩散和蔓延。
防控措施
加强动物的饲养管理,提高环境控制水平。
饲养方式与疫病的发生和控制有密切关系,加强饲养管理是预防该病的前提,只有在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才能保证家畜处于最佳的生长状态并具备良好的抗病能力,尽量避免羊群与野生易感动物接触,提高环境控制水平对小反刍兽疫的防控具有重要。
加强饲养场的消毒工作。
小反刍兽疫病毒随患病动物的排泄物及分泌物排出体外进而污染周围环境,该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对乙醚、氯仿等较为敏感,可选用氯制剂、季铵盐类、强酸强碱、醛类的消毒药品,如环境消毒可选用可佳、百毒杀、火碱、过氧乙酸等;针对皮毛、仓库等熏蒸消毒可选用甲醛、高锰酸钾等。
加强免疫工作。
该病疫苗免疫效果较好,免疫时应注意羊群的健康状况,新购进羊群必须隔离观察,确保羊群健康时方可免疫。
强化疫情巡查。
注意观察羊群健康状况,发现疑似病羊,应立即隔离疑似患病羊,限制其移動,并及时向当地兽医部门报告,对病死羊严格实行无害化处理,禁止出售、加工病死羊。
小反刍兽疫是一种可防可控的动物疫病,不仅临床能够识别,实验室能够确诊,而且有专用疫苗能够预防,只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预防,对患羊进行果断处置,就能早、快、严、小地控制或扑灭小反刍兽疫疫情。
本文原文来自百度百家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