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千万别乱借,小心隐私变公开
手机千万别乱借,小心隐私变公开
在数字信息时代,手机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里面存储着大量的个人信息,如手机号、身份证号、银行账号等。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随意借出手机可能会导致严重的隐私泄露和财产安全问题。最近就有不少报道显示,有人因借出手机而导致个人信息被盗用,甚至遭遇诈骗。因此,专家提醒,除非万不得已,否则千万不要随便把手机借给别人,特别是陌生人。保护好自己的隐私,才能真正安心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
手机租赁:一个隐藏的陷阱
近年来,手机租赁业务悄然兴起,看似便捷的服务背后却暗藏诸多风险。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报道,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零抵押”“低月租”的噱头吸引消费者,通过收取高额利息牟利,甚至一些没有资质的贷款公司也通过回收手机业务虚增借贷金额,让消费者陷入高额贷款,最后机钱两空。
以河北某高校大四学生刘林为例,他因资金周转困难,通过一款回租贷App将手机抵押了3个月,换来2000元。可没想到3个月后,2000元借款变成了1万元。到期后,对方不仅通过电话、短信等形式催促还款,还威胁要通知其同学和父母。无奈之下,刘林只能让父母帮自己还清这笔钱。
浙江绍兴越城警方破获的一起类似案件中,王某通过手机回租的方式贷款2万元,实际到手却只有14400元。合同约定每天租金320元,一个月下来,王某要还28800元,折算成年利率高达600%。警方表示,这类以手机租赁陷阱的受害者群体主要是90后、00后的年轻人,他们往往跟风追求时髦产品、高消费,经济困难时容易在网上寻找一些小的贷款平台或公司,但这些平台或公司其实是没有资质的。
“手机口”诈骗:新型电信诈骗手法
除了手机租赁业务,电信诈骗分子还利用“手机口”进行诈骗。据张家口市崇礼区人民法院报道,无业的李某受利益诱惑,明知对方是在实施诈骗的情况下,仍然通过张某加入有境外诈骗团伙在内的QQ群,开始利用“手机口”提供帮助。2023年4月,李某通过一部手机与上线保持QQ语音通话,用另一部手机拨通了上线提供的被害人王某的电话,上线和王某直接通话,谎称是某平台客服,因快递滞留要向王某退赔钱款。信以为真的王某按照对方提示进行操作,在点击不明链接后被骗15666元。
这类诈骗中,不法分子会在街边等人流量比较多的地方,自称是境外人士,因各种原因需要用现金,向受害人借钱后再自称会手机转账给他。拿到现金后,不法分子果真提供了转账“截图”,这让受害人亲信不疑。但是转账后并没有当时到账,对方会称境外转账会延时,要等一会儿,第二天受害人发现并未到账才知被骗。有时,不法分子会留一个电话给受害人,称如果转账出现问题打电话联系,但往往回拨电话后无人接听。
如何保护手机安全
面对这些风险,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的手机安全呢?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建议:
定期更新系统和应用程序:手机系统和应用程序的更新通常包含重要的安全补丁,定期更新可以确保手机的安全性能跟上最新的要求。
安装安全软件:安装可靠的杀毒软件和防火墙,可以帮助阻挡恶意软件的入侵。
谨慎点击链接和下载应用:不要随意点击不明链接或下载来源不明的应用程序,这些可能是恶意软件的来源。
保护个人隐私:不要轻易向他人透露个人信息,包括手机号、身份证号、银行账号等。
谨慎使用公共Wi-Fi:公共Wi-Fi可能存在安全风险,尽量避免在公共Wi-Fi下进行敏感操作,如网上银行、支付等。
设置强密码:为手机设置复杂的密码或生物识别解锁,增加手机的安全性。
备份重要数据:定期备份手机中的重要数据,以防手机丢失或被恶意攻击时造成数据损失。
总之,手机作为我们生活的重要工具,其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们也要提高警惕,保护好自己的隐私和财产安全。记住,不要轻易将手机借给他人,特别是陌生人。如果确实需要借用,也要确保对方不会接触到敏感信息,避免不必要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