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都市人的心理避风港
禅修:都市人的心理避风港
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找有效的心理疗愈方法。禅修作为一种结合传统冥想和自然力量的修行方式,正受到广泛关注。通过冥想、呼吸练习等手段,禅修帮助人们觉察心灵创伤和生活压力的根源,引导人们专注于当下的内心世界,抛开对外界的执念,从而获得深层的喜悦和宁静。这两者的结合,为都市人在繁忙的生活中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心理避风港,让人们得以返璞归真,重拾内心的平静与幸福。
禅修:都市人的心理避风港
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找有效的心理疗愈方法。禅修作为一种结合传统冥想和自然力量的修行方式,正受到广泛关注。通过冥想、呼吸练习等手段,禅修帮助人们觉察心灵创伤和生活压力的根源,引导人们专注于当下的内心世界,抛开对外界的执念,从而获得深层的喜悦和宁静。这两者的结合,为都市人在繁忙的生活中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心理避风港,让人们得以返璞归真,重拾内心的平静与幸福。
禅修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禅修,源自佛教,却在西方医学会中开枝散叶,结合了禅修精髓与心理治疗精神。正念冥想的关键是练习觉知的能力。关于觉知有很多比喻,最经典就是「天空和云朵」、「马路与车辆」:觉知是天空,想法/念头/情绪/记忆是云朵。 无论是乌云密布,还是白云朵朵,天空始终在那里,天空依旧是天空。 觉知就是这样始终与我们同在的/心本质的/原来的状态。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看着这些云朵,让它们流动,不改变(改变=评判/否定/等)。我们往往会将云朵误认为自己,或者试图去改变云朵,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就失去了心本质的状态也失去了觉知的连接。
禅修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正念冥想是实践正念的一种方法,它简单而有效,以呼吸为锚点,通过暂时搁置其他感官输入,来观察自己的心念和感受。它引导你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对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保持完全的觉知。这种觉知能够在意识和感受之间创造出距离,使你与自己的情绪感受不再是一体,而是变成了观察和觉知的对象,从而帮助你摆脱情绪和感受的直接控制。
禅修的实际效果
经过两年的冥想探索,我深刻体会到冥想不仅仅是一种放松技巧,它是一次深刻的个人成长之旅。今天,我分享我的心得,带你深入了解冥想的精髓——觉知,并引导你如何迈出冥想的第一步。
冥想的误区
最早接触冥想是在十几年前,当时一位学姐偶然提及,我好奇地询问:「冥想是什么?」她回答:「就是什么都不想呀。」虽然只是一段简短而不经意的对话,但这个定义却一直埋在我内心深处。
2020年的时候,我开始对冥想产生兴趣,于是照猫画虎,单单从表象上去模仿他人。我天真地以为冥想就是听着白噪音,坐在那里什么都不想,仿佛老僧入定。我甚至在网上搜集了大量白噪音,但很快就遇到了挫折。像我这样念头活跃的人,只在那里坐几秒钟,就有各种想法如泉水般涌现,难以抑制。几番尝试,我的内心并未变得平静,反而更加焦虑。
可笑的是,我居然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白噪音,于是我又继续搜罗和尝试,最终发现药师寺宽邦的音乐非常适合我。他的音乐富有禅意,能使人安静,特别是那些节奏快速、机械单调的诵经声,让我能够轻易地集中注意力,不去思考其他事情。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我甚至能够专注于音乐数分钟,期间很少有杂念。我误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冥想的精髓,对此沾沾自喜。
我后来才明白,过分追求专注也是一种误区。冥想的真谛在于保持一种放松而警醒的觉知状态,过度的专注会导致紧张,使人错失许多体验。20年大概坚持了两三个月的冥想,觉得没作用,便放弃了。直到去年年初,我接触到了azure的《禅修第一课》专栏,这才重新点燃了我对冥想的热情,并一直坚持至今。这个专栏非常适合初学者,内容深入浅出,逐步引导我们进行练习。前期让大家先扫描身体,然后是五官各自开放的觉知,也有提及动禅,再之后才是观呼吸,逐步递进。如果一开始就观呼吸的话,很容易变成刻意控制呼吸,反倒没办法放松。因此,循序渐进地进行冥想,才是更为恰当的方法。(P. S. 不是广告哈,我是真觉得好才安利的,大家也可以选择其他课程,比如暂停实验室、杨定一博士的~)
冥想是什么?
广义上的冥想,涵盖了一系列旨在达到特定精神境界或意识状态的实践,包括正念、禅坐、瑜伽、太极等。然而,当我们日常提及冥想时,通常指的是正念冥想,也有人称之为禅修,比如azure。禅修与冥想并非完全等同,只是两者之间有广泛的交集,有时会被混淆使用。
我们先说一下正念的定义。正念和正定一样,是佛家「八正道」之一,后来被西方心理学采纳并发展成为现今流行的概念。正念包含三个核心要素:首先是「有意识的」,其次是「不加评判」,最后是「专注于当下」。综合起来,正念就是有意识地、不评判地专注于当下的状态。
几年前,当我首次听到「活在当下」这个概念时,并不真正理解其深层含义。难道我们只关注当前,而不借鉴过去的经验,也不考虑未来吗?实际上,活在当下并不是及时行乐或无所作为,而是对「当下」的全面接纳,无论好坏。这与借鉴过去和展望未来并不矛盾,关键是不要沉溺于对过去的后悔或对未来的过度担忧。
正念冥想是实践正念的一种方法,它简单而有效,以呼吸为锚点,通过暂时搁置其他感官输入,来观察自己的心念和感受。它引导你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对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保持完全的觉知。这种觉知能够在意识和感受之间创造出距离,使你与自己的情绪感受不再是一体,而是变成了观察和觉知的对象,从而帮助你摆脱情绪和感受的直接控制。
正如之前提到的,有人将冥想理解为「什么都不想」,这是一个常见的误区。实际上,大脑无法停止思考,越是刻意压制思绪,它们往往越是活跃。我们不需要停止思考,只需要和意识建立联系。意识始终存在,只是我们往往不知道如何与之建立联系,我们通常只能感知到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保持觉知,就是在与意识建立联系的过程。
冥想的关键——觉知
正念冥想的关键是练习觉知的能力。关于觉知有很多比喻,最经典就是「天空和云朵」、「马路与车辆」:觉知是天空,想法/念头/情绪/记忆是云朵。 无论是乌云密布,还是白云朵朵,天空始终在那里,天空依旧是天空。 觉知就是这样始终与我们同在的/心本质的/原来的状态。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看着这些云朵,让它们流动,不改变(改变=评判/否定/等)。我们往往会将云朵误认为自己,或者试图去改变云朵,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就失去了心本质的状态也失去了觉知的连接。
或者可以将觉知比喻为:在马路旁边的旁观者。想法/念头/情绪/记忆是车辆,来来往往。我们需要做的是:看着这些车辆,仅此而已。 而不是闭眼不看车(什么都不去想,阻止一切思想和情绪)。 而不是去控制注意力,去专注(盯着某辆车)。 而不是想改变某辆车的车型/车速/颜色等(想象和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状态)。 也不是跳上某辆车(想法/念头/情绪/记忆),和他一起前行(失去和觉知的连接)。 也不是只有坐在蒲团上闭眼打坐(这只是禅修的一种形式而已)。
我们每个人都有「觉知」的能力1,它其实很简单:比如你看到这段文字,你意识到你在看,就是觉知;你觉察到你的念头、身体的感受,也是觉知;你知道你在看什么、听什么、做什么,同样是觉知。在我看来,冥想是一种与自我相处的艺术,是与我们的念头和身体进行深入对话的过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沉浸在忙碌之中,习惯了对思绪和感受视而不见,任其匆匆流过,从而逐渐变得麻木不仁。冥想正是帮助我们重新找回觉知的能力,重塑我们的感受力,让我们重新与内在的自我建立联系。通过冥想,我们学会在喧嚣中寻找宁静,于纷扰中保持清醒,从而更加深刻地体验生活的每一刻。
正念冥想的作用
除了提高觉知,正念冥想还有其他作用吗?答案肯定是,有。
- 提升注意力:正念冥想能够增强我们的专注力,使我们能够持续地关注同一事物。它帮助我们更快地意识到自己何时走神,并及时将注意力引导回正轨;
- 情绪调节:相较于对当前情境毫无觉察的人,一个能够意识到自己当前想法的人更有可能保持自我控制和冷静。正念冥想使我们对压力和情绪不再产生过激反应;
- 防止过度思虑:「对过去的后悔」和「对未来可能永远不会发生的事件的焦虑」都会消耗我们的精力。正念冥想让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减少无谓的精神负担;
- 改变自我认知:正念冥想有助于减少对自我的执着,比如自动化的反应模式,同时增强我们的自制力。
科学研究已经观察到正念练习者的生理变化,包括以下几点:内侧前额叶皮层增厚,这有助于加强认知调控;中部和上额叶皮层增厚,提高了对注意力的调控能力;海马体体积变大,增强记忆力;右侧杏仁核体积缩小,能更好地调控应激情绪和压力。这些变化表明,正念冥想不仅是一种心理实践,它还能对我们的大脑结构和功能产生积极影响。
我自己便是受益者之一。去年元旦前后,我不幸感染了新冠病毒,身心俱疲。那时,我的思绪异常活跃,整日涌现无数想法,严重干扰了我的睡眠。我尝试将这些想法记录下来,但这耗费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总结
禅修,源自佛教,却在西方医学会中开枝散叶,结合了禅修精髓与心理治疗精神。正念冥想的关键是练习觉知的能力。关于觉知有很多比喻,最经典就是「天空和云朵」、「马路与车辆」:觉知是天空,想法/念头/情绪/记忆是云朵。 无论是乌云密布,还是白云朵朵,天空始终在那里,天空依旧是天空。 觉知就是这样始终与我们同在的/心本质的/原来的状态。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看着这些云朵,让它们流动,不改变(改变=评判/否定/等)。我们往往会将云朵误认为自己,或者试图去改变云朵,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就失去了心本质的状态也失去了觉知的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