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长清区齐长城考古发掘取得重大突破
济南市长清区齐长城考古发掘取得重大突破
2024年12月,济南市长清区齐长城起点的考古发掘取得重大突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队员们在高温下辛勤工作,发现了与齐长城同时期的陶片、烧土和路土,这些发现可能揭示了古代士兵的生活和驻守情况。这一系列的考古成果不仅为我们揭开了齐长城的历史面纱,也为研究中国古代军事防御体系提供了宝贵资料。
考古新发现
本次考古发掘面积达1100平方米,分为三个地点进行。北区主要解决新发现遗迹的性质和年代问题,通过发掘确认一处城墙遗迹,宽10余米,其南侧被生产路占压,北侧保存有护坡。护坡被一条道路叠压。通过解剖,下部发现有两座房址,在9层夯土下发现一灰坑,打破10~12层夯土,坑内出土有甗、鬲、罐等陶片,为判断城墙的年代提供了关键证据。
南区发掘一条长探沟,最南端为城墙,城墙北侧发现有护坡和壕沟。沟内出土有战国陶片,由此判断这段长城的时代当属于战国时期。根据勘探和调查情况,战国长城由齐长城始点开始,一直延伸到发掘位置,往东行北拐,连接陡岭段石筑长城。
东部剖面区发现4期夯土,其中一期长约11米,夯层厚约10厘米,二期长约20米,夯层厚约10厘米,三期长约36米,夯层厚约7厘米,四期长约46米,夯层厚约8到15厘米。一期与二期夯土工艺相似,应该属于一个大的时期,一期城墙与北部发掘区的早期城墙相对应,三期夯土与南部发掘区的战国长城相对应。三期工艺最好,结构最完整,最为坚固。四期夯土打破了三期夯土,工艺水平最差,或许是对三期城墙的修补,也不排除属于附属设施。就此,可将该区域的长城分成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两期。
专家解读
专家们充分肯定了发掘成果,认为本次发掘意义重大,是长城考古的新突破。新发现的早期长城是目前可确定的时代最早的长城,其时代基本可以确定主体属于春秋时期,为长城的起源提供了新资料。专家们也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加强多学科的研究,为长城的年代判断提供更多依据;东部剖面发现了四期夯土,但是一、二期的关系和第四期的性质还需要进一步发掘来解决;H1的性质和与夯土的关系也需要进一步理清。省厅领导指出,本次新发现的长城应及时纳入齐长城保护体系,相关处室要做好后续保护规划,完善保护措施和展示形式,在展示利用上下工夫。
历史价值
齐长城始建于春秋时期,全长640余公里,横跨济南、泰安、淄博、临沂、潍坊、日照、青岛7市17个县(市、区),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遗迹保存较好的古代长城之一。它不仅是一道军事防线,更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齐鲁文化的象征。本次考古发现为进一步研究齐长城的建筑技术、军事防御体系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本次考古发现为进一步研究齐长城的建筑技术、军事防御体系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我们期待更多关于齐长城的秘密被揭示,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