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第40次南极科考:极端气候下的科技突破与发现

创作时间:
2025-01-22 04:53:2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第40次南极科考:极端气候下的科技突破与发现

2024年2月7日,南极大陆上迎来了一座新的坐标——中国南极秦岭站。这座在极端恶劣自然环境中建成的考察站,不仅是中国极地科考事业的重要里程碑,更是科考队员们智慧与勇气的结晶。

01

极端气候下的建设奇迹

秦岭站的建设堪称一次“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考察队员们面对的是南极最为恶劣的自然环境:平均风速达到12级,施工窗口期不到2个月。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极端条件下,100多名建站队员创造了52天完成建设的奇迹。

“难到极点才是南极”,考察队员、中铁建工机械师周实惠的这句话道出了科考队员们不辱使命的决心。他们每天7点半出门,经常干到天气变差才收工;在12级大风中,队员们站成一排,拉着一根绳子顶着风,摸索着往返于工地和宿舍。就是在这样的极端环境中,秦岭站拔地而起,成为南极大陆上的一座新地标。

02

科技创新突破极限

极端气候不仅考验着科考队员的意志,也推动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在此次科考中,无人机技术的应用成为一大亮点。与传统固定翼飞机或直升机相比,无人机不仅更为经济实惠,还能获取人力无法抵达区域的数据,大大减少了科考人员暴露在极端条件下的风险。

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的褚馨德和耿通介绍,自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以来,无人机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地形测绘、冰架冰盖监测、生物多样性调查等多个领域。在第40次科考中,科考队利用无人机和多种传感器,在中山站、格罗夫山地区、泰山站和昆仑站等地开展了多架次航测飞行,获取了大量高分辨率的正射模型和数字表面模型,为科考工作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持。

03

重要发现与突破

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科考队取得了多项重要发现和突破。在南极内陆,科考队首次开展近红外天文观测以及近地空间环境全时段监测,冰穹A地区太赫兹天文谱线观测首次实现了谱线成图观测。这些发现为研究南极冰盖的稳定性、气候变化以及宇宙演化提供了宝贵的数据。

在长城站和中山站,科考队分别开展了近岸海洋生态、湖泊生态和土壤生态环境调查、鸟类与哺乳类动物调查等,获得了大量宝贵的数据资料。在阿蒙森海,科考队成功布放我国首个生态潜标,这将有助于更好地分析南极主要生物种群状态及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

04

意义深远的科考成果

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历时160余天,共有460余名考察队员参与,他们奋战在“5海5站”,即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秦岭站,以及宇航员海、阿蒙森海、南极半岛海域、普里兹湾、罗斯海。此次考察围绕生态系统、近岸海洋、土壤环境、地质环境、大气环境、冰雪环境、空间环境等要素开展综合调查监测,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成果。

考察队领队、首席科学家张北辰表示,极地生态系统评估和海陆空立体观监测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此次考察不仅展示了我国在极地科研领域的实力,也为未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这些发现将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以一段非凡的航程、丰硕的成果,致敬极地考察40周年,也定将激励更多极地赤子扬帆起航,为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做出新的贡献。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