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曼》长诗引发热议,军旅诗专辑上线
《赵一曼》长诗引发热议,军旅诗专辑上线
近日,《诗刊》推出军旅诗专辑,其中龚学敏和麦笛的同题长诗《赵一曼》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这两首长诗以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展现了抗日英雄赵一曼的传奇人生,不仅赢得了读者的广泛赞誉,也引发了对军旅诗歌在新时代发展的深入思考。
龚学敏和麦笛的《赵一曼》长诗,以不同的风格和手法,展现了对同一历史人物的独特解读。龚学敏的《赵一曼》以细腻的心理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赵一曼从一个普通女性成长为革命英雄的心路历程。而麦笛的《赵一曼》则以宏大的叙事视角和独特的结构安排,展现了赵一曼在历史洪流中的英雄形象。两首长诗各具特色,共同塑造了一个立体、丰满的赵一曼形象。
军旅诗歌,从古代边塞诗到今天的新诗,经历两千多年的坚守和耕耘,传承不息,成为中国诗词的一支劲旅,并受到广大读者尤其是官兵的青睐。究其缘由,在于军旅诗词中有“铁质精神”的支撑。对于军旅诗词“铁质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可以在文学史中看到其延续的脉络和风采面貌。分别回顾中国诗歌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发端:《诗经》中的名篇《秦风·无衣》等诗歌,可以看作是先秦时代的“军队进行曲”和充满英雄主义气概的“战地军歌”;楚辞中“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等诗句,张扬着军人奔赴战场、奋勇杀敌的豪迈气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威严整肃的军阵、视死忽如归的凛然大义、昂扬进取的时代气象、国家安危之中的忧患意识和牺牲精神……无不被写进诗歌,留下众多佳作名篇,闪耀在中国文学历史的天空,滋养着后人的精神与情感。
进入新时代以来,军旅诗歌如何站位?如何继承传统,冲破旧有的程式,书写崭新的军营生活?诗人们在探索中做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在军旅诗人群体中,以刘笑伟、彭流萍、艾蒄、王方方、董庆月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中青年诗人的崛起,彰显了军旅诗歌的新风貌、新看点。他们各具特色的诗章《岁月青铜》《血色湘江》《亮光歌舞团》《迷彩交响》《士兵的二十四小时》等,是当下军旅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收获。这些作品聚焦强军征程上的伟大实践,讴歌时代、赞颂崇高精神,抒发表达了军人对祖国的忠诚和投身强军事业的牺牲奉献,显示出崇高而铁骨铮铮、饱含情感热度的诗歌气象。
《赵一曼》长诗之所以引发热议,一方面在于其卓越的艺术价值。两首长诗都展现了高超的诗歌技艺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审美体验。另一方面,在于其重要的社会意义。赵一曼作为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其事迹和精神在当下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诗歌这一艺术形式,赵一曼的形象得以重新塑造和传播,激发了人们对英雄的崇敬之情,也引发了对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的深刻反思。
军旅诗歌是中华优秀诗词宏大躯体上的组成部分,其结构中的每一粒分子都是金色的、带声响的,不允许含污纳垢,只可慷慨而歌。顺应时代写出铿锵有声的作品,为强军征程贡献更多有“铁质精神”的作品,应当是当下每一位军旅诗人的职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