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读懂了阮籍的咏怀诗,才是真正看透了人生

创作时间:
2025-01-22 05:07:2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读懂了阮籍的咏怀诗,才是真正看透了人生


中国文学里固有的虚无主义,在阮籍的诗歌里得到了强烈的表达。如此固执地看待生命的阴暗,阮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人。
这跟阮籍的具体处境有关,但也不只是处境的问题,还有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在里面,一种对虚无主义的悲观的理解。
阮籍的代表作是他留下来的八十二首《咏怀》诗。这些诗的写作年代并不统一,可能是陆陆续续写下了很多这样的诗,有人把它们编在了一起,统一叫做《咏怀》。
第一首讲的是他的孤独感。
咏怀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半夜里睡不着,坐着弹琴,月光透过薄薄的帷幕照进来,夜晚的凉风吹着衣襟。这时候听到外面的鸟叫声,“孤鸿”“翔鸟”都是那么不安。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在这个世界上还能够看到什么呢?好像没有办法排除自己的孤独和伤感。
这等于是阮籍的一个自画像,这个自画像所突出的,就是一种孤独。这种孤独,不是一种偶然的、有具体原因的孤独,不是日常经验的孤独,而是人的本质性的孤独。
一个人他只能是一个人,这是无从解脱的。
咏怀其十七
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
出门临永路,不见行车马。
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旷野。
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
日暮思亲友,晤言用自写。
“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一个人坐在空空的厅堂上,谁是可以跟自己相与为欢的人呢?
出门来到大路上,也看不到路上有车马经过。走到高高的山上眺望,只看到一片旷野,没有人。偌大的世界怎么可能没有人呢?
这只是一个象征性的表达——人在根本上是孤独的。
“日暮思亲友,晤言用自写。”黄昏的时候思念亲友,就跟他们一起说说话。不可克服的孤独,怎么还可以用思亲友来缓解呢?
活在世界上,你想要跟他人发生真正的沟通,是不存在的,但是可以找人说废话。当你说废话的时候,孤独似乎可以得到一种缓解。
简单地说,如果生命的无聊是没有办法解决的,那么我们做一点无聊的事情,也就罢了。
咏怀其三十七
嘉时在今辰,零雨洒尘埃。
临路望所思,日夕复不来。
人情有感慨,荡漾焉能排。
挥涕怀哀伤,辛酸谁语哉。
“嘉时在今辰,零雨洒尘埃。”今天是个好日子,看,雨把路上的灰尘都给清洗了。这就是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出处。
这个日子好在什么地方呢?他在路上等待一个人。
但是等了整整一天,他也没有来。为什么没有来呢?也没有说。
抱着一个好心情去等待一个美好的机会,那么就有了一个失望的机会。现在能够明白鲁迅说的“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了吗?希望就是一个失望的机会。
所以“人情有感慨,荡漾焉能排”。人情总是充满着激荡,自由自在是不可能的。
咏怀其二
二妃游江滨,逍遥顺风翔。
交甫怀佩环,婉娈有芬芳。
猗靡情欢爱,千载不相忘。
倾城迷下蔡,容好结中肠。
感激生忧思,萱草树兰房。
膏沐为谁施,其雨怨朝阳。
这首诗借用了一个典故,讲的是一个叫郑交甫的男子在汉水边上游览,遇到两位漂亮的仙子,他希望能够得到一个好的邂逅,跟仙子要她们身上的环佩,仙子把环佩交给了他,正当他把环佩放在怀里的时候,回过头去看,两个仙女已经消失了,那两个环配也没有了。
这本来是一个恍惚的故事,到阮籍这里变成了什么呢——你所期待的东西都是虚空。
咏怀其三
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
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
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
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
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
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
这首诗主要是说荣华富贵的不可靠。
“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一切盛大的东西都会凋零。整首诗最核心就是这句“繁华有憔悴”一切都会变化,一切都会消失。
友情是靠不住的,家庭也是靠不住的。为什么家庭也靠不住呢?因为你连自己都保不住。
咏怀其十一
湛湛长江水,上有枫树林。
皋兰被径路,青骊逝骎骎。
远望令人悲,春气感我心。
三楚多秀士,朝云进荒淫。
朱华振芬芳,高蔡相追寻。
一为黄雀哀,泪下谁能禁。
“湛湛长江水,上有枫树林。皋兰被径路,青骊逝骎骎。”这是一个很漂亮的南方春日景象,可是这个春天不是使人欢欣鼓舞的,而是让人伤心的。伤心什么呢?
“三楚多秀士,朝云进荒淫”和 “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都是相似用意的典故——这里曾经有过辉煌,有过华丽的生活,都已经消失了。有什么是不会消失的呢?
咏怀其十三
登高临四野,北望青山阿。
松柏翳冈岑,飞鸟鸣相过。
感慨怀辛酸,怨毒常苦多。
李公悲东门,苏子狭三河。
求仁自得仁,岂复叹咨嗟。
“感慨怀辛酸,怨毒常苦多。”什么叫“怨毒”呢?人和人之间的怨恨导致了悲惨的后果。
“李公悲东门”说的是李斯的故事。《史记》用两个故事就把李斯的一生给归纳了。一个故事是讲他看见仓库里的老鼠养尊处优、厕所里的老鼠吃着脏东西惊慌不安,然后发出一句感慨:“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说人的一生其实就跟老鼠一样,看你是做厕所里的老鼠还是做仓库里的老鼠。人要追求荣华富贵,那当然要做仓库里的老鼠;但是粮仓这个地方不安全,没有厕所安全。最后李斯就死在赵高的手里。
“苏子狭三河”是写苏秦的故事。苏秦觉得洛阳这个地方太小,不够自己大展宏图,结果也是落得个不得好死的下场。“求仁自得仁”这句话用得很挖苦——你得到的不正是你想得到的嘛?
咏怀其三十三
一日复一夕,一夕复一朝。
颜色改平常,精神自损消。
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
万事无穷极,知谋苦不饶。
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
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
“一日复一夕,一夕复一朝。”白天过去了是晚上,晚上过去了又是一个白天的开始。就在这种时间的流逝当中,人的生命渐渐地消损。
“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人的一生是一个生命力不断递减的过程,这不只是生命本身的特点,还在于生命要遭遇种种外界的压迫。
“万世无穷极,知谋苦不饶。”你投身在社会的种冲突之中,智慧永远是不够的。“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就在这样的过程里,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

这一首算是八十二首《咏怀》的一个集中表达,它实际上描写出了一个生命景象:人生本是短暂的,是个有限的过程,在这个有限的过程中,生命力和精神不断递减,同时充满焦虑和与外界的冲突,不知道何时结束……
我曾经找到叔本华的一段描写生命的话,与阮籍百分之七八十是相通的。叔本华那段话的意思是说:生命就像是驾着一条小船,在充满礁石和海浪的过程里走向死亡。生命不是一个平平安安的过程。
咏怀其七十一
木槿荣丘墓,煌煌有光色。
白日颓林中,翩翩零路侧。
蟋蟀吟户牖,蟪蛄鸣荆棘。
蜉蝣玩三朝,采采修羽翼。
衣裳为谁施,俛仰自收拭。
生命几何时,慷慨各努力。
“木槿荣丘墓,煌煌有光色”,木槿花开在坟墓边,花开的时候非常有光彩。然而太阳落下山去,花就飘落了。
蟋蟀、蟪蛄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尽情鸣唱,蜉蝣也在短短三天的生命里努力把自己打扮得那么漂亮。它们为什么这么用力地活着呢?
生命在一低头一抬头之间就什么都消失了。在这一瞬之间,自己要爱惜地对待自己。
最后是一句概括:“生命几何时,慷慨各努力。”生命如此短暂,还是要各自轰轰烈烈地努力活着。

当我们把阮籍的诗放在中国固有的传统里,会发现一个大的转折。
中国文化里有一种内在的虚无主义,以及由这种虚无主义所带来的一种对生命的忧虑、哀伤和焦虑。以前的诗歌始终在寻求一种缓解、一种寄托、一种转化。但到了阮籍这里,他把一切彻底否定了,推翻了。
在阮籍的诗歌里,我们看到,他从各个方向上去写生命的孤独、短暂、渺小、无意义,他在他的诗歌里告诉我们:生命是一个没有办法解脱痛苦的过程,并且还是一个没有办法放弃的过程。
当一切解脱焦虑的方法都被否定之后,生命就是一种彻底的虚无主义,一种彻底的阴暗。用我的话来说,就是抵进生命的黑暗。
这种抵进生命的黑暗,它的意义在哪里呢?就在于使人看到生命的一种真实。
无可解脱的虚无主义,至少也是生命的一种真实。
以前我讲鲁迅的时候,把鲁迅跟魏晋的人做比较,说这种抵进黑暗的态度其实体现出一种敏感,而敏感的生命才是有活力的。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