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苏辙:文学史上的最佳兄弟CP
苏轼苏辙:文学史上的最佳兄弟CP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之夜,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举杯邀月,创作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不仅展现了苏轼的文学才华,更凝结了他与弟弟苏辙之间深厚的手足之情。
苏轼与苏辙,这对文学史上的兄弟佳话,他们的感情之深,不仅体现在诗词唱和中,更贯穿于他们的人生经历里。正如苏轼在词中所写:“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不仅是对远方亲人的祝福,更是他们兄弟情谊的真实写照。
童年的玩伴,文学的知音
苏轼比苏辙大三岁,自幼一同长大。他们一同在天庆观小学读书,又一道进入寿昌院中学。放学回家,一块在父母的督促下博览群书。作为哥哥,苏轼对弟弟十分关爱。两人一同外出,登山涉水,苏轼总是走在前面;每当得到什么好物件,也总是第一时间跟弟弟分享。他喜欢亲切地喊弟弟的小名:卯君、阿同—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老年。他记得弟弟小时候的种种趣事。
有一天下大雨,兄弟二人放学后没法按时回家。他们便在学堂里和同学程建用、杨尧咨一起联句赋诗,一人一句,相联成篇。程建用看到院子里的松树在雨中俯仰摇曳,抢先说道:“庭松偃仰如醉。”杨尧咨立即接道:“夏雨凄凉似秋。”
古诗讲究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这开篇两句,一起一承,非常自然。而最难的则是第三句,需要在前两句的基础上生发一层新的意思。但是,这难不倒苏轼,他不慌不忙地吟道:“有客高吟拥鼻。”从自然景物,引入人事,并巧妙地运用了《晋书 · 谢安传》中的典故:东晋名相谢安患有鼻炎,吟诵诗文时,发声偏于重浊,大家都觉得听起来特别高雅。于是,为了使自己的吟诵更加优美,有人便用手捏着鼻子来模仿谢安的发声。后来,“拥鼻吟”即指用雅音曼声吟咏。苏轼则借以描写他们联句赋诗的场景,十分贴切。
最后轮到十一岁的苏辙,因为肚子饿了,他正在啃着中午从家里带来的冷馒头,心不在焉,于是脱口而出:“无人共吃馒头。”大家笑得前仰后合。
文学上的相互欣赏
苏轼二十岁时,学业初成,父亲便将指导弟弟的重任交付给他。对于才气飞扬的哥哥,苏辙终其一生都充满了敬重与仰慕,他说:“抚我则兄,诲我则师(他既是我的哥哥,又是我的老师,他爱护我,教导我)。”并常常感叹自己资质鲁钝,凭借父兄的影响力才得以闻名于世,因此深感惭愧。
苏轼却觉得弟弟各方面都比自己更加优秀。首先,子由为人,怎么想就怎么说,是诚实不欺的君子;其次,子由从小心胸旷达,天资近道,是通达事理的智者;再次,苏轼甚至对学生说:“子由的文章实际上比我写得好,只是他为人低调,不为世俗所知,他的文章就像他的为人,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其中透露着秀杰之气。”因此,他情不自禁地称赞道:“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他岂止是我的弟弟,更是我的益友)。”
事实证明,苏辙确实实力不凡。嘉祐二年(1057),年仅十九岁的苏辙与哥哥同举进士;嘉祐六年(1061),兄弟二人又在难度更大的制科考试中再次双双高中,赢得仁宗皇帝“两宰相”的高度赞誉。这可把父亲高兴坏了!欢喜激动之余,苏洵不禁感慨道:“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小草)。”在这次名为“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制科考试中,苏轼名列第三等,苏辙考入第四等。这是极大的荣誉!两宋三百多年,制科录取不过四十人次。其中第一、二等皆为虚设,实际最高等级为第三等,接下来是第三次等、第四等、第四次等,第五等则不予录取。苏轼之前,只有一人得过第三次等,其他都在四等以下。本来,苏辙也有机会名列第三等,但是由于他的文章论说朝政得失,批评仁宗皇帝,言辞极为犀利,在考官中引起激烈争论,经过反复商议,最后定为第四等。
仕途上的相互扶持
苏轼和苏辙在仕途上也始终相互扶持。苏轼性格豪放不羁,直言敢谏,多次因政见不同而遭贬谪。在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苏辙曾上书请求与兄长分担罪责,令人感动。苏辙性格则较为沉稳内敛,不喜锋芒毕露,一生经历相对平稳。他多次在经济上支持不善理财的苏轼,成为苏轼生活上的重要依靠。
兄弟情深,诗词唱和
苏轼和苏辙的兄弟情谊,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他们的诗词唱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创作于公元1076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任职,与苏辙已经六年未见。词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而苏辙则以深沉内敛著称,才情不输兄长,政治上同进共退,常在经济上默默支持不善理财的苏轼。苏轼之洒脱不羁,实有赖于苏辙无私之扶持与担当。
时光流转,至公元1077年,苏轼赴任徐州,苏辙改官南京签判。兄弟俩终于在徐州共度中秋。欢聚之后又将离别,苏辙难掩忧伤,作《水调歌头》:“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玉粲,相对永登楼”。苏轼写下一首《阳关词·中秋月》,通过对中秋月夜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与弟弟苏辙重逢后的喜悦以及对未来相聚无常的淡淡哀愁。词中“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以清新脱俗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宁静而深邃的月夜图景,而“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则透露出对相聚时光的珍惜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淡淡忧虑。几首中秋词互和辉映,深刻诠释了苏轼与苏辙间那份超越时空的兄弟情深。
情谊长存,影响深远
苏轼和苏辙的兄弟情谊,不仅体现在他们的诗词创作中,更贯穿于他们的人生经历里。他们相互扶持,共同度过了许多风雨。这种真挚的情感不仅在古代引起了广泛共鸣,至今仍被世人津津乐道。苏轼曾感叹:“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苏辙也说:“手足之爱,平生一人。”这些诗句,无不流露出他们对彼此的深情厚谊。
苏轼和苏辙的兄弟情谊,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他们的诗词创作,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文学才华,更凝结了他们深厚的手足之情。在当今社会,这种兄弟情谊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方,无论经历何种困境,亲情和友情始终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正如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所写:“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不仅是对远方亲人的祝福,更是对人间美好情感的永恒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