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甾体抗炎药或增心血管风险,老年人应遵医嘱服用
非甾体抗炎药或增心血管风险,老年人应遵医嘱服用
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老年人会遇到腰腿疼痛等慢性疼痛问题。在自行缓解疼痛时,非甾体抗炎药(如美洛昔康、布洛芬等)是常用的选择。然而,这类药物虽然能有效止痛,但存在一定的心血管风险,因此老年人在使用时需格外谨慎。
什么是真正的“消炎药”?
当身体受到外界刺激时,会引发炎症反应,表现为红、肿、热、痛等症状。炎症可分为感染性炎症(由病原体引起)和非感染性炎症。
人们常说的“消炎药”如头孢、青霉素等,实际上是抗菌药,只能通过消灭病原体来缓解感染性炎症,对非感染性炎症无效。真正的消炎药分为两类: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和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由于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较大,非甾体抗炎药在临床上更为常用。需要注意的是,对乙酰氨基酚仅有解热镇痛作用,几乎没有抗炎效果,因此不属于非甾体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的心血管风险
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发挥作用。人体中的环氧化酶主要分为COX-1和COX-2两种。抑制COX-1具有抗血小板作用,因此小剂量阿司匹林可用于预防血栓。而抑制COX-2则会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前列腺素是人体中的致痛物质,还会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减少其合成可以产生止痛和退热的效果。
然而,前列腺素还具有使血管舒张和促进钠离子排泄的作用。当其合成减少时,会导致血管收缩和水钠潴留,可能引起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从而增加心血管风险。此外,非甾体抗炎药还会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增加心肌梗塞的风险。血压升高还可能增加房颤风险,进而促进心源性血栓的形成。长期或大剂量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会进一步增加心血管风险,即使短期使用也会带来一定风险,因此对于有心血管风险的老年人,使用时需更加谨慎。
如何安全使用非甾体抗炎药
对于慢性疼痛的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只能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并不能根治病因。因此,建议老年人积极治疗导致疼痛的原发疾病,尽量减少非甾体抗炎药的使用。如果必须使用,应尽量缩短用药时间,连续服用不应超过5天。
高血压患者在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时,应注意监测血压变化,必要时调整降压药物的使用。已患有心梗、冠心病、房颤、心功能不全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不建议自行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非甾体抗炎药存在“天花板效应”,即超过一定剂量后,增加用量并不能增强疗效,反而会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同时,不应同时使用两种或以上的非甾体抗炎药。由于这类药物可能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必要时可与胃黏膜保护剂联合使用。
本文原文来自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