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泉遗址公园:临平山南的宋代文化瑰宝
安平泉遗址公园:临平山南的宋代文化瑰宝
“当年陆羽空收拾,遗却安平一片泉。”北宋诗人苏轼的这句诗,让安平泉名扬天下。如今,这处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园林,以全新的面貌重现于世,成为杭州临平的一处文化新地标。
安平泉遗址公园位于临平山南麓,上塘河畔,钱江场内,是一处集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于一体的文化园林。这里曾是宋代名刹安隐寺的所在地,苏轼、陆游、朱熹等文人墨客都曾在此留下足迹,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千年古刹,文人荟萃
安隐寺始建于唐宣宗时期,历经千年沧桑。宋代时,安隐寺达到鼎盛,与杭州灵隐寺、余杭径山寺、江苏常熟虞山清凉禅院齐名。寺内环境清幽,古木参天,是文人墨客驻留吟咏的胜地。
北宋文学家苏轼在杭州任地方官时,曾多次游览安隐寺,对寺前的安平泉赞不绝口,写下了《题安平泉》一诗,使得安平泉因苏东坡的题咏而声名远扬。南宋诗人陆游也曾到此一游,留下“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州”的佳句。明代,临济宗著名高僧三峯禅师曾三次驻锡安隐寺,为这里带来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
安平晚钟,宋代遗韵
安平泉遗址公园的设计理念以打造安隐寺、安平泉历史遗迹为载体,重现宋代典雅与古朴的气息。公园建设面积28047平方米,采用“一带三区六景”的景观体系,将历史与现代完美融合。
“一带”即上塘河文化景观带,是连接大运河入杭的唯一通道。昔日,临平是杭州水路北行的第一站,无数文人墨客从此处启程,奔赴远方。公园在旧址设立石碑,保留了古人生活的印记。
“三区”包括文化展示区、生态体验区和休闲活动区,满足了不同游客的需求。文化展示区以安隐寺遗址为核心,重现了宋代寺院的布局和风貌;生态体验区则保留了原有的自然景观,让游客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休闲活动区则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活动和体验项目,让游客在游玩中感受宋韵文化。
“六景”则包括安平印象、宝幢渡、宝幢叠华、许庄红叶、梅花林、香雪亭等景点,每个景点都凝聚着千年的文化记忆。
宝幢叠华,宋代遗存
安隐寺山门外入口原有一座宝幢,石塔结构,高约4米。幢身层层刻有佛像及宝相花,仰莲覆莲,华盖宝顶,故称之为“宝幢叠华”。现依据史料及相关资料记载复原宝幢,重现了宋代佛教文化的辉煌。
清朝时,宝幢东面不远处便是许家庄,种植了大片枫林。每当深秋时节,人行上塘堤岸,舟驶上塘河中,红叶似火,水面霞光,两相辉映,秋景如画,堪称一绝。现枫林已不复存在,但山门处还留存数株高大的枫树,秋日,火红的枫叶铺在道路上,仿若人在画中游。
梅花林,香雪亭
《杭县志稿》卷四记载:“安隐寺南有扫花居、段家浜,系植梅之所。”在清朝,每当安隐寺的唐梅以及寺南一带数千株古梅花盛放时,游人如织,是有名的赏梅胜地。唐梅已毁,公园内移植数株梅花,再现往日风光,现已有星星点点梅花于枝头绽放。若有幸遇到下雪天,那就更妙了,平添一份诗意。
《临平镇志》记载:“进山门,东向,名香雪亭。”1966年,香雪亭被拆除。现恢复建筑样式为单檐仿宋六角攒尖亭。新建的香雪亭掩映在水杉之下,别有一番韵味。
安平泉,千年甘泉
安隐寺前有石砌方池,池壁刻“安平泉”三字。北宋诗人苏轼游安隐寺时品尝此泉,赋诗《题安平泉》,感叹道:“当年陆羽空收拾,遗却安平一片泉”,泉水清冽可见一斑。目前安平泉尚存,并于2009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安隐寺,唐宣宗时建,后屡毁屡建。寺内绿地宽阔,栽种唐梅、黄杨古树、罗汉古松,寺四周古樟、古松环抱,环境清幽。现根据相关保护要求,未在遗址保护区搭建建筑。穿过遗址保护区,可沿登山步道至临平山绿道,欣赏临平山秀美风光。
除此之外,安平泉遗址公园还建有展示古时文人墨客浏览此地感受的诗句长廊,别具一格的景观小品,自成一景的假山。徜徉在安平泉遗址公园,透过自然、文化景观,自然而生地完成了一次与传统对话、与古人共情的旅程。
文化传承,古今交融
安平泉遗址公园的建设,不仅是对历史遗迹的保护,更是对宋韵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公园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历史与现代的融合,既保留了宋代建筑的典雅与古朴,又融入了现代园林的设计理念,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如今的安平泉遗址公园,已成为临平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漫步其中,仿佛穿越回宋代,感受那份宁静与雅致。无论是春日赏花、夏日纳凉,还是秋日观叶、冬日赏雪,这里都能为游客提供独特的体验。
安平泉遗址公园的开放,不仅为临平增添了一处文化地标,更为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注入了新的文化活力。它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见证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杭州宋韵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人们感受宋代生活美学的理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