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改革需弘扬教育家精神,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职业教育改革需弘扬教育家精神,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而教育家精神则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教育家精神不仅体现在教师的个人品质上,更贯穿于职业教育改革的全过程。本文将探讨教育家精神如何助力职业教育改革的新趋势,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教育家精神与职业教育改革的背景
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在于“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以及“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在职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育家精神不仅是教师个人品质的体现,更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
当前,职业教育改革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全球经济结构的快速演变和技术革新,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职业教育改革需要与时俱进,以科技赋能新型生产力,实现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教育家精神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激励教师不断创新教育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有机衔接。
教育家精神在职业教育改革中的具体实践
教育家精神在职业教育改革中的具体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理想信念: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职业教育改革需要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例如,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主动对接海洋强国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打造“德技双馨、技艺精湛、改革创新”的水产养殖技术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这种做法体现了教育家精神中“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
道德情操:塑造学生职业素养
职业教育不仅要传授专业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职业素养。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需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例如,在闽台职业教育合作交流中,学校坚持弘扬嘉庚精神,践行“开拓海洋,力挽海权,培育专才”的创校理念,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服务海洋强国战略的技术技能人才。
学识积淀: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职业教育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教学能力。教育家精神倡导的“勤学笃行、求是创新”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提升专业能力。例如,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打造了一支“德技双馨、技艺精湛、改革创新”的教师队伍,有力提升了人才培养成效。
仁爱之心: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而不仅仅是传授专业技能。教育家精神中的“乐教爱生、甘于奉献”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人文关怀。例如,在乡村振兴服务项目中,学校不仅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还关注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为乡村振兴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农民。
教育家精神对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推动作用
教育家精神对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全国专任教师从1985年的大约931.9万增长到2023年的1891.8万,实现了数量翻番。同时,教师的学历层次也稳步提升,2023年,小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比达到78%,初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占比达到93%。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更加优化,高级职称教师占比显著增加,特别是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岗位的设置,强化了教师工作的专业性。2023年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占比达到56.7%。
教育家精神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为职业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一位有着四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在回顾自己的工作经历时提到,通过公开课、比赛等活动不断提升自己,最终选择离职以寻求自我突破。这种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正是教育家精神在职业教育教师身上的体现。
教育家精神在职业教育改革中的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教育家精神将在职业教育改革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职业教育将更加注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及数字化转型。教育家精神将激励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有机衔接。
当前,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正在深入推进。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发布的2024年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支持课题,涵盖了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综合高中发展、考试招生制度、产教融合、人口变化与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等多个方面。这些研究方向都离不开教育家精神的引领,需要教师具备“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精神,不断探索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径。
总之,教育家精神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驱动力。它不仅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质,还推动了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家精神将继续引领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