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醒:老年人使用苯二氮䓬类安眠药易跌倒,这俩药相对安全
专家提醒:老年人使用苯二氮䓬类安眠药易跌倒,这俩药相对安全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的睡眠问题日益凸显。苯二氮䓬类药物是常用的安眠药,其中"西泮"和"唑仑"类药物最为常见。然而,这类药物对老年人来说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本文将详细解析这类药物的特点和使用注意事项,帮助老年人安全用药。
有老年朋友反映睡眠质量不佳,尝试过多种助眠保健品但效果不理想。在考虑使用安眠药物时,面对"西泮"和"唑仑"类药物,老年人应该如何选择呢?
一、经典的安眠药
"西泮"与"唑仑"类药物都属于苯二氮䓬类镇静催眠药,能够作用于中枢神经受体,产生中枢抑制作用。这类药物的代表是地西泮(俗称"安定"),与阿司匹林、青霉素并称为人类历史上的三大"神药"。
苯二氮䓬类药物可以抑制大脑皮层、丘脑、海马以及纹状体等多个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抗焦虑、镇静、助眠和抗惊厥等多种作用。但同时,这类药物也可能引起遗忘、认知影响等不良反应,其肌肉松弛作用会增加老年人跌倒的风险。
因此,通常建议老年人优先使用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唑吡坦、扎来普隆、佐匹克隆和右佐匹克隆等)。如果效果不佳,应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苯二氮䓬类药物。
二、常用的"西泮"与"唑仑"
苯二氮䓬类药物是一个大家族,药名中带有"西泮"或"唑仑"的都属于此类药物。以下是几种常见药物的特点:
地西泮:长效、中等强度,通过肝药酶代谢,肾排泄,半衰期为26~50小时,容易出现药物蓄积。老年人代谢能力下降,使用安全性较低,可能造成跌倒。现在主要用于治疗酒精依赖和癫痫持续状态,较少用于助眠。
劳拉西泮:高效能,中短效,在苯二氮䓬类药物中抗焦虑作用最强,代谢不经过肝药酶系统,由肾排泄,半衰期10~20小时。是精神科常用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焦虑、癫痫以及精神类疾病的辅助治疗。
氯硝西泮:长效、中等强度,通过肝药酶代谢,肾排泄,半衰期24~56小时,长期用药可能出现药物蓄积,会出现"宿醉"现象,增加老年人跌倒风险。抗焦虑、惊厥的作用较强,可用于惊恐发作、癫痫、肌阵挛等疾病的治疗。
奥沙西泮:中等强度,中短效,是地西泮的代谢产物,不经肝药酶代谢,半衰期5~12小时。不容易蓄积,药物代谢周期接近正常睡眠时间,宿醉反应少,对认知功能和记忆力影响小于其他苯二氮䓬类药物,安全性较高,适用于老年人。
艾司唑仑:中等强度,中效,经肝药酶代谢,肾排泄,半衰期10~24小时,安全性较好,常作为睡眠障碍者选择苯二氮䓬类药物时的起始用药。
阿普唑仑:高效价、中效,经肝药酶代谢,肾排泄,半衰期11~15小时。常用于焦虑症的治疗,也用于早醒者延长睡眠时间,但停药时容易出现"反跳作用"和戒断症状。
咪达唑仑:短效药物,半衰期1~3小时,对心血管影响小,但口服利用度低,常在医院内注射使用,用于需要镇静的患者。
总结来说,老年人如果有睡眠障碍,建议优先选择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在效果不佳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苯二氮䓬类药物,其中奥沙西泮和艾司唑仑相对其他药物安全性更好,更适合老年人使用。但要尽量短期使用,避免过量用药。
本文原文来自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