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防灾食品知多少:保存技术与营养均衡是关键

创作时间:
2025-01-21 23:02:1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防灾食品知多少:保存技术与营养均衡是关键

在自然灾害频发的今天,防灾食品是解决灾民食物供应的重要方案之一。本文将详细介绍防灾食品的特点、使用观念及应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灾时的饮食需求,并思考如何在平时做好防灾准备。

重点提示

•防灾食品主要用于地震、疫情或战争时,为灾民提供基本饮食需求。
•食品保存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多元的防灾食品选择,目前已有兼顾营养、美味、方便且顾及脆弱族群的产品。
•防灾食品无法应对所有极端或长期灾情,在准备时应考虑自身环境的灾害风险,并确认效期适时更新。

台湾的自然灾害频繁,偶有灾民因台风、地震等影响受困,而食物供应的稳定性是受困灾民生活基础之一。“防灾食品”是解决灾民食物供应的重要方案之一,但在台湾并不普遍。因此,本文将说明防灾食品的特点、使用的观念及应用,希望能让人们更能理解灾时的饮食需求,并思考如何在平时做好防灾准备。

灾害情境是防灾食品的首要考量

台风、豪雨常可通过提前预警与预防性撤离,减少受困待救的状况。与其他自然灾害相比,大地震难以预测且影响程度大,因此震灾有极端的防灾食品需求。1999年的集集地震是印象最深刻的震灾之一,当时中部地区的交通大规模中断,山区民众因而无法得到救援物资。当时政府常空投泡面、罐头等食品,搭配现场炊煮给灾民食用。随着道路修复,部分救援或慈善团体进驻灾区,灾民才有更营养的食物得以温饱。这类的饮食需求,也与多数沿海水灾、山区土石流、山地大规模崩塌等灾害所造成的“孤岛”情境类似。

在更极端的情况下,例如因都市内楼房倒塌而受困的灾民,灾害救援会更聚焦在最短时间内救出瓦砾堆的受灾者,以灾民即刻的生命安全考量为主,毕竟生命存续比饮食需求更加迫切。在受灾死亡的统计中,也鲜少有人因饥饿死亡。因此,防灾食品的设计考量,并非是针对生命安全而设计,而是基于维持人们基础的生理需求,直到能恢复接近正常的生活条件为止。

因此,人们需要防灾食品的情况应是:
•困在住处或避难所且缺乏粮食。
•受灾影响而难以取得新鲜食物餐点。
•无法自行离开,而救援可能数天后才到达。
•水电瓦斯缺乏而无法炊煮生食。

此外,近年来的严重特殊传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战争或国际间冲突事件的影响,有时会衍生大规模物资缺乏或供应链不稳定的情况,此时也是可使用防灾食品应急的情境。


近来国内防灾意识逐渐兴起,也开始有业者将日本防灾食品代理进口至国内销售。然而进口食品单价仍会较本地食品略高。

延长存放时间的食品技术发展

如果想要避免灾时的粮食匮乏,必须事先准备适量存粮。既然是存粮,就不得不考虑“保存期限”的问题,而食物保存科技的进步也让防灾食品的选择更多元。自古以来就有各种保存食物的方式,例如腌渍或发酵,但这些方式通常会让食物的原始营养流失。

18世纪工业化后,人们开始发展各项食物防腐科技,尽可能让食物在兼具营养与美味的情况下延长存放时间。目前主流防灾保存的餐品保存期限大多落在3~7年,部分业者也尝试开发保存时间更长的产品,不过保存时间也与成本、售价正相关,使购置门槛增加。

罐头是现代食品工业中最早出现也常见的保存食品。它的制作方法是将食物放入罐中,真空密封再以高温加热,既隔绝空气又杀死大多数病原体,因而能长久保存。不过一般的食用罐头不是为了防灾需求设计,可能有营养流失或不均,或是糖、盐、油量偏高等问题,甚至必须料理、烹调后才适合食用。因此使用罐头作为防灾食品时通常会经过一定的改良,例如面包、饼干、即食饭面等料理。


防灾食品有时也要考虑存放环境因素,如车用防灾包上(左),显示可保存在-20~80℃范围,因此防灾产品若为面包(中)较不适合,仅能使用饼干(右)等形式,包装上也会标示适宜保存的方式。

不止要久放,还要营养美味

冷冻干燥技术是另一种常见的食物保存方式,可去除水分并让食物长久保存。与罐头相比,冷冻干燥能够保存的营养成分更多,味道也能尽可能还原,因而成了市面上最常见的主流防灾食品。同时,因为这类食品具有长期保存、营养均衡,以及易于携带的特性,所以被广泛运用在登山用食品和太空人食品上。冷冻干燥食物的使用也方便,有些食品仅加冷水即可食用,不用烹调加热或使用热水。也因此冷冻干燥食物的口味比罐头发展得更多元,例如欧美常见的麦片、意大利面,或是亚洲常见的米饭粥品,都有对应的产品。

不过,当灾害影响水源或饮用水供应,干净的水就倍显珍贵,没有水就无法食用的料理还是不够方便。因此近年来开始有真空包装的防灾食品标榜“一打开就能直接食用”,例如烩饭、浓汤等食品,虽然多了水分的重量,但可以直接入口且易于吞咽。由于这类食品的体积和重量考量,较适合放置于家中、学校或公司等可能长时间停留的地点,一旦有需求即可直接就地避难。


日本的商场中,常有防灾专区,也会有不同预算与需求的防灾包组合箱,照片中呈现包括水、米饭、防灾铝箔毯、手电筒、餐具。

脆弱族群的考量

防灾食物的营养成分除了具备基本的能量、蛋白质、水溶性维生素之外,也需要考虑婴儿、孕妇、病人、老年人等族群对于营养需求和敏感程度的差异。例如,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血糖,食物的设计就得量身订作。有些业者也会考虑食物过敏可能造成的额外不适,尽可能避免使用易引发过敏反应的食材。

日本民间对于防灾食品的发展相当重视,除了参考科学文献建议之外,还会自行设计问卷对产品使用者深入调查。根据日本广播协会(NHK)的报道,2004年新潟地震后,当地业者调查结果显示,当避难时间拉长且需要长时间食用防灾食品时,人们便会开始在意均衡的营养,出现想吃蔬菜等建议,业者也因此投入开发更多元的食品,这是日本特有的民情,对灾害预防的重视足以撑起这项产业。

过去的灾后救援,通常优先考虑急救医疗和重症,对脆弱群体和慢性病患者的支持常会被延后,但延后的支持也存在着病情加重、心理焦虑等风险,间接增加了医疗负担。饮食不仅仅是生活需求,甚至还会影响到特定族群的生理与健康层面,在防灾规划中也应该被重视。

不同的族群有不同的需求,图中为女性专用防灾包,内含有生理期时的必需品,另外还有婴幼儿、银发族或宠物专用的防灾包。

防灾食品也有做不到的地方

除了前面提到如受困瓦砾的极端情境下,防灾食品难以派上用场之外,避灾的人数过多、时间拉长到一周以上时,可能也已经不是一包包防灾食品就能解决。此时又要回归到“自给自足”的料理方式,虽然这很像日本实境综艺节目的情境,但确实有学者提出类似概念的应用。日本京都大学研究所博士小谷仁务等人的研究指出,日本神户的大正筋商店街在1995阪神淡路大地震后重建,并且建置了许多防震与防火设计,实为一个恰当的避难空间。该研究估算了当地社区需要疏散至商店街避难的人数、商店数量与可能储存的食物数量分类统计,以及评估灾害时有无电力、天然气、水源等不同情境,尝试开发一套估算方式,让商店街的储粮可以直接成为作为灾民收容所用。这样的策略已经超越即刻减灾,而是灾后恢复的韧性建立思维。

若上述的情境还是不易体会,可以换成在台湾的我们所习惯的生活情境:回想一下前些年的COVID-19疫情初期,当时不易购置食材、卖场补货不足、必须居家隔离等现象,困扰着多数的人们。如果平日我们在家中的各式存粮(包括冰箱内的食材)充足,随时都能满足一周不购物也能维持生活、生理所需的数量,那么我们至少准备了足以应对有水有电但受困的状况。当然,这一周的食材会不断更新,人们应以自身的烹调饮食习惯调整。若平时为外食族,就只能增加防灾食品或保存食品的比例,若是自煮族群,就会使用更多冷藏冷冻食材。

适时“更新”防灾食品

更进一步、更细致的分级方式或许可以考虑自身的灾害风险规划,都市内的人们可规划2~3天的可长期保存的防灾食品;在山区或偏远的地区,则依据偏远程度准备三天至一周的长期保存防灾食品。除了准备,还要“更新”防灾食品,当我们依食品的保存期限更新时,便可当作是演习一般吃下这些食品,体验它的味道、口感、效果是否真的符合所需,进而调整自己的避难准备方针。至于要选择保存一年、三年还是十年以上的食品,则没有定论,保存期限长的食品固然可以延长更新时间,但保存期限短的食品往往价格较实惠也选择较多,端看个人的喜好。但不变的重点是:有准备才有可能在灾时用上,没准备灾时也用不上!

防灾与民情息息相关

在许多关于日本文化讨论中,最常提到日本民众“无私、自律、不麻烦他人”的民情文化。而灾害时最难能可贵的自我救援与守秩序,正好与日本民众日常生活的价值观相近。仔细观察,许多防灾作为也反映出这种民情文化。例如购买防灾产品可以减少自身的不便,也可以避免对他人求援的需求。

此外,由于民众普遍无私的特质,灾时几乎没有趁火打劫的状况,甚至已经成为当地防灾规划的预设前提。例如本文提到将商店街作为避难场所的设想,或是在灾害时可免费发送食物饮料的贩卖机,都是自律与无私的人们才适用的设计,也才能在当地发挥效用。虽然这样的文化是好是坏见仁见智,但确实对防灾有益。而我们也可以借此反思,在民情文化略有差异的台湾,学习日本人的防灾做法时,该如何调整落实呢?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