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七情五志”,做情志养生健康人
了解“七情五志”,做情志养生健康人
中医认为,情志过极就会致病,并将其归为人体几大病因中的“七情内伤”。七情与五志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人体正常的情绪变化,是人们正常的情绪反应。《黄帝内经》较早提出了五志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即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肾“在志为恐”,强调“形神统一”。
情绪异常变化可能是身体出了问题。情志变化与五脏精气的关系最为密切。《黄帝内经》中就有许多有关两者关系的论述和探讨。比如《素问》中的“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认为五脏之精气是人体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若五脏精气不足或气血运行失常,就容易出现情志的异常变化,进而引发情志病。如《灵枢》所说的“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以及《素问》中的“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情志异常亦会损伤身体健康。当情志发生变化时,又会影响脏腑的功能,进而变生他疾。情志太过还会影响相应的脏腑,即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思虑过度易影响脾胃功能,出现茶饭不思、消化不良的症状;突然受到惊吓,易导致心胸部不适,甚至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等。
情志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向来有“七情”、“五志”之说。“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之中,思与忧,情感相似,可以相合;惊亦有恐惧之意,故惊可归于恐。由此七情简化为喜、怒、思、悲、恐,与五脏一一对应,即心志喜,肝志怒,脾志思,肺志悲,肾志恐,称为“五志”。情志致病不同于“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主要从口鼻或皮毛侵入人体,是因人与自然环境不相合所致;而情志由内而发,直中脏腑,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比之伤风感冒要直接和沉重得多。
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怒气多的、容易生气的朋友,不妨多听一听忧伤的音乐,来消消怒气。喜则气缓,遇到太高兴的事情,不妨想想平时害怕的事情,防止乐极生悲。思则气结,思考过度的朋友,不妨增加一点户外活动,来化解气结。悲则气消,遇到悲伤的事情,和有忧伤气质的朋友,不妨多出去走走、散散心。惊则气乱,恐则气下,害怕了就来个拥抱,多一点拥抱,多一点安全感。
情志养生策略:
保持平和心态:学会调节情绪,避免过度波动,保持一颗平和的心。可以通过冥想、瑜伽、深呼吸等方法来放松身心。
适度宣泄情绪:遇到不良情绪时,要找到适当的方式宣泄出来,如与朋友倾诉、写日记、参加体育活动等。
培养兴趣爱好:投身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中,可以转移注意力,减轻精神压力,有助于保持情绪稳定。
规律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调节情绪,增强心理承受力。
合理饮食:通过饮食来调节情绪,如多食用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如香蕉、牛奶)有助于提高情绪稳定性。
适度运动:运动能够释放压力,促进内啡肽等快乐激素的分泌,有助于改善情绪。
中医调理:必要时,可以寻求中医的帮助,通过针灸、推拿、中药等方法来调理情志失调。
总之,了解并合理调节“七情五志”,对于维护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保持平和心态、适度宣泄情绪、培养兴趣爱好、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以及中医调理等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情志养生,成为健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