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孩子》:用善意养育看见孩子内心
《看见孩子》:用善意养育看见孩子内心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和未来,但养育孩子的过程充满挑战。”这句话道出了无数家长的心声。在育儿路上,我们常常感到困惑和无助,不知道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如何处理孩子的情绪爆发,如何在规则和自由之间找到平衡。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贝姬·肯尼迪的《看见孩子:洞察、共情与联结》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育儿视角和实用的解决方案。
作者简介与核心理念
贝姬·肯尼迪是一位临床心理学家,同时也是一位三孩妈妈。她以“最优学业成绩”获得杜克大学心理学与人类发展学士学位,以及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作为《时代》周刊赞誉的“千禧时代父母的教养教练”,她重新思考并定义了我们养育孩子的方式,将这些想法转化为父母在家就可以实施的策略,以帮助父母变得更强大,成为更有准备的养育者,并从容应对育儿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挑战。
这本书从理念到方法都打破了传统育儿的观念,更像是一份家庭疗愈手册,不仅是看见孩子的内在美好、善良,更肯定父母自己本心都是好的。全书的核心理念是“善意养育”,即相信孩子的内在善良,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和想法,进而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当我们恰当地回应孩子的内在,改善的就不仅仅是孩子的行为,更是整个家庭的运转模式和彼此的亲密关系。
四大育儿准则
贝姬·肯尼迪博士在书中提出了四大育儿准则,这些准则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孩子的行为,也指导我们如何建立更健康的亲子关系。
善意养育
“善意养育”是本书的核心理念。它强调父母要用善意的眼光看待孩子,相信孩子本质上是善良的,即使他们有时会做出不合适的行为。这种善意的视角能够增强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减少父母的焦虑和愤怒。例如,当孩子发脾气时,父母可以先深呼吸,提醒自己:“孩子现在很痛苦,他需要我的帮助。”这种心态的转变能够让我们更冷静地应对孩子的行为,而不是被情绪所左右。
明确父母和孩子职责
这条准则提醒父母要清楚自己的角色和边界,不要为孩子承担他们应该自己承担的责任。父母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和选择,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影响力,同时也要给孩子一些必要的规则和限制,让孩子感受到安全和结构。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主和责任感,也可以避免父母的过度干涉和控制。
例如,在做作业的问题上,父母可以设定一个完成作业的时间框架,但具体什么时候做、怎么做,可以由孩子自己决定。这样既能保证任务的完成,又能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减少羞耻感
这条准则强调父母要避免用羞辱或嘲笑的方式对待孩子。父母要用尊重和理解的方式对待孩子,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都是正常和合理的,即使有时会和父母不一样。这样可以保护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也可以促进父母和孩子的沟通和信任。
例如,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父母可以说:“我看得出你很失望,我们一起来看看哪里可以改进。”而不是说:“你怎么又考这么差,真是太让人失望了。”
心理韧性大于快乐
这条准则提醒父母要放弃追求孩子的短暂快乐,而要关注孩子的长期成长。父母要让孩子经历一些挑战和困难,让孩子学会面对和解决问题,而不是替孩子排忧解难,让孩子养成依赖和逃避的习惯。这可以增强孩子的心理韧性,也可以让孩子体验到更深刻的快乐。
例如,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可以鼓励他们:“我相信你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我在这里支持你。”而不是直接给出解决方案。
具体应用场景
贝姬·肯尼迪博士不仅提出了理念,还提供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帮助父母应对常见的育儿难题。
解决孩子乱发脾气的问题
父母要首先保证安全,然后平复孩子的情绪,最后帮助孩子找到更好的表达方式。父母不要试图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教育或惩罚孩子,因为这会让孩子更加激动和抵触,也会让父母更加沮丧和生气。
例如,当孩子因为玩具被拿走而发脾气时,父母可以说:“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因为你的玩具被拿走了。让我们一起找到一个解决办法。”而不是说:“别闹了,不就是一个玩具嘛。”
处理兄弟姐妹冲突
父母要接纳孩子的情感,而不是仅仅追求公平。父母不要一味地分辨是非或平分东西,因为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感受被忽视或否定,也会让孩子更加争抢或比较。父母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也要鼓励孩子互相理解和支持。
例如,当两个孩子为了一个玩具争吵时,父母可以说:“我看到你们都很想要这个玩具。让我们一起想个办法,让每个人都有机会玩。”而不是简单地说:“你们要轮流玩,一人玩五分钟。”
培养孩子的自信
父母要重视孩子内心世界,鼓励孩子信任自己的感受。父母不要过分夸奖或批评孩子的外在表现,因为这会让孩子依赖外界的评价,也会让孩子害怕失败或失望。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价值不是由成绩或成就决定的,也要让孩子学会从错误中学习和成长。
例如,当孩子完成一幅画时,父母可以说:“我看到你很认真地画这幅画,能告诉我你最喜欢的部分是什么吗?”而不是简单地说:“画得真好!”
结语
《看见孩子:洞察、共情与联结》这本书让我们看见了孩子的内心世界,也让我们看见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它教会我们,育儿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场旅程,一场充满爱和成长的旅程。通过善意养育,我们不仅能够帮助孩子健康成长,也能够实现自我成长,最终建立一个充满爱、理解和尊重的家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