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西南傩戏:中原文化与多元民族艺术的融合典范

创作时间:
2025-01-22 00:52:30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西南傩戏:中原文化与多元民族艺术的融合典范

近年来,古老神秘的傩戏不断跨界进入人们的视野:热播剧《大理寺少卿游》中庆祝武黄生辰的傩戏、游戏《原神》魈角色的灵感源泉等。这个穿越千年的文化瑰宝,汇聚了民间信仰、道德规范、艺术审美和多元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交融史的生动例证。

傩戏的“傩”(音nuó)字怎么读?有的人不一定知道,但下面这个关于傩戏的传奇故事,相信很多人都会想了解。

在贵州的山水间,土家族青年艺人“仓”有着精湛的傩戏技艺,但脸上的伤痕让他孤独而卑怯,始终不愿意以真面目示人。侗族女孩“蝉”被“仓”的傩戏技艺深深吸引,最终以纯真热烈的爱意打开了“仓”的心扉。然而,命运没有眷顾他们。在一场爱恨情仇的冲突后,风雪掩盖了一切,留下的只是一个残缺的面具,默默诉说着关于人和神、爱情和生命、真实和虚幻的秘密……


侗族姑娘“蝉”与土家族青年“仓”。(图片来源:贵州网络广播电视台)


大型民族歌舞剧《天蝉地傩》剧照。(图片来源:贵州网络广播电视台)

这个动人心魄的故事,正是贵州省歌舞剧院倾力呈现的大型民族歌舞剧《天蝉地傩》,它巧妙融合了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傩戏等艺术精华,将传统文化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近年来,古老神秘的傩戏不断跨界进入人们的视野:热播剧《大理寺少卿游》中庆祝武黄生辰的傩戏、游戏《原神》魈角色的灵感源泉等。而这其中,傩面具都是创作的核心符号。那么,这奇幻狰狞的面具背后,究竟蕴藏着怎样一股深邃而神秘的力量?傩文化又是如何在西南地区落地生根的呢?

流行于大西南的傩戏,其根源原来在中原

傩戏,是一种佩戴面具表演的宗教祭祀戏剧,表演主要以酬神娱人为目的,因多在主人家的堂屋举行,因此也被称为“傩堂戏”。傩戏现今主要流行于我国西南地区,但其根源却在中原。

所谓“傩”,本义是有节制、有节度的行动,可追溯至远古时期中原的祭祀仪式。商周时,傩的基本展演形式逐渐固定下来,成为驱鬼逐疫、禳凶纳吉的重要祭祀仪式。主持者称方相氏,头戴面具、手持竹竿或兵器,作驱除击打瘟疫鬼祟之状。两汉时,傩被用作驱赶疫鬼,其仪式活动声势浩大。到了南北朝,傩逐渐化礼为俗,发展为一种可供观赏的娱乐表演。隋唐时期,傩加入了兼具仪式与观赏性的音乐和舞蹈,衍生出宫廷傩、民间傩、寺院傩、军傩等形式。朱熹曾说:“傩虽古礼,而近于戏。”宋时,傩受到民间歌舞、戏剧的影响,才开始衍变为酬神还愿的傩戏。同时,因宋尊崇道教,在“道化四夷”思想的助推下,加之西南地区与中原的联系日益紧密,傩逐渐在西南地区兴盛起来。


德江傩堂戏面具(图片来源:《中国影像方志》第729集贵州德江篇)

傩传入贵州的时间约在明朝,明嘉靖《贵州通志》记载了当地在除夕夜“逐鬼”的习俗,“即古傩意也”。傩文化主要是从中原到江南,再经湖广地区传播至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地。传播过程中,傩文化不断地与地方文化交融,形成区域特色鲜明的多种傩文化形式,是我国历史上族际交流与文化互动的典型范例。

傩戏神秘“表情”之下,隐藏着怎样的文化密码

在傩戏的表演中,每个角色都配备了相应的面具,这些生动而神秘的戏剧表情,如同人间善恶百态的镜像。为何在傩戏中佩戴面具?学者们认为,傩戏面具是人神之间沟通的纽带,头戴面具的巫傩行为,就是借图腾崇拜的拟兽扮演,表达人神合为一体的祈愿。这些面具大多由柳木或白杨木精心雕刻而成。白杨木因其轻盈、不易开裂和质地细腻而成为理想材料;而柳木在民间被视为辟邪之物,寓意驱邪迎祥。演员们佩戴面具时,会用白、黑、红三色的布条沿着面具的边缘,从头顶至下颌紧紧包裹。据介绍,这一做法是为了包去“凡胎”以显“神像”,但实际上这一做法既防止面具磨伤皮肤,又增添了表演的神秘感。


德江傩堂戏面具(图片来源:《中国影像方志》第729集贵州德江篇)

傩面具中的善神形象多取材于中原的清官忠臣,如关羽等,这不仅彰显了对英雄的敬仰,也展现出了一幅西南与中原文化交汇交融、共生共荣的历史画卷。傩堂戏分为半堂戏和全堂戏两种,分别使用12和24个面具。每个面具都代表着独特的角色和故事,它们的设计或写实或抽象,粗犷狰狞中蕴含着祈福除灾、镇宅求子、兴旺发达等美好愿望。

“众神”共生的傩戏,竟然是地域大交融的产物

在西南民族地区,傩坛作为供奉神祇的神圣场所,展现了儒释道融合与民间信仰共存的独特风貌,其中,道教元素尤为显著。每逢傩事盛典,“土老师”(即傩戏师)都会精心布置神案。在神桌上,供奉着傩公、傩母和木雕神像。不论傩坛规模宏阔与否,其核心位置必定悬挂着一幅道教“三清图”。

为了获得民间的广泛支持,傩戏巧妙地将众多神祇纳于同一神坛。因此,“三清图”中除了“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外,还包括玉皇大帝、“五明”皇后、中天星主等逾百位神灵,彰显着儒释道“会通共生,相资互用”的共祀特色。



鄂西还坛神装扮(上)、德江傩堂戏装扮(下)。(图片来源:中国傩戏网)

德江傩戏的开坛仪式中,“土老师”开场便吟唱道:“我祖原是湖南湖北人……”这既揭示了德江傩堂戏源自湘、鄂、川等地,更是傩堂戏作为楚文化遗风在贵州不断发展与创新的印证。

傩戏,这个穿越千年的文化瑰宝,汇聚了民间信仰、道德规范、艺术审美和多元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交融史的生动例证。它不仅是具有发展起源意义的中国戏剧“活化石”,更是一股生生不息的溪流,汇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浩瀚江海,激荡着时代的脉搏,奔腾至今。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