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西游记》龙王:从佛教到经典

创作时间:
2025-01-22 09:30:20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西游记》龙王:从佛教到经典

《西游记》中的龙王形象深受佛教文化影响,从东海龙王敖广到井龙王,他们不仅是故事中的重要角色,更是佛教龙王概念的生动体现。龙王在佛教中虽然法力高强,但地位并不高,必须听命于玉帝。这种设定在《西游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无论是孙悟空借如意金箍棒还是龙王们帮助唐僧师徒化险为夷,都展现了佛教龙王的独特魅力。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些龙王背后的文化内涵吧!

01

龙王在《西游记》中的具体形象和角色

在《西游记》中,龙王的形象丰富多样,从四海龙王到江河龙王,再到井龙王,每个等级的龙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作用。

四海龙王:东海敖广、西海敖闰、北海敖顺、南海敖钦

这四位海龙王是《西游记》中级别最高的龙王,他们居住在广阔的海洋深处,拥有庞大的水晶宫殿。东海龙王敖广最为人熟知,因为孙悟空曾到他的龙宫借得如意金箍棒,并强逼他送紫金冠、锁子甲、战靴,惹得龙王上天庭告状,从而引发了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情节。

江河龙王

江河龙王的地位次于海龙王,他们通常栖身于大江大河之中。例如,泾河龙王虽然等级不算高,但他是西海龙王敖闰的妹夫,且他的四个儿子分别掌管淮河、古济水、长江和黄河。泾河龙王因与方士袁守诚打赌而违抗玉帝敕旨,最终被魏征在梦中斩首,这一事件直接推动了唐僧取经故事的展开。

井龙王

井龙王是等级最低的龙王,只能管辖一口井。尽管地位不高,但他们同样住在“水晶宫”里。井龙王曾对孙悟空说:“比不得那江河淮济的龙王,飞腾变化,便有宝贝。我久困于此,日月且不能长见,宝贝果何自而来也?”

02

佛教文化中龙王的地位和象征意义

龙王的形象源于佛教文化中的龙王概念,最早见于西晋竺法护翻译的《海龙王经》。佛教中的龙王地位不高,但法力高强,能够兴云布雨。这些龙王的记述对中国龙王信仰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龙王的佛教渊源

佛教起源于印度,印度早期文化中并无龙的形象,只有名为“那伽(Nāga)”的地神。印度古代婆罗门教最著名的法典《摩奴法典》里写道,那伽是“人面、蛇尾、蛇长颈的半神,以跋修基(Vāsouki)为王,住地狱中”。它们并不住在海里,甚至都不能飞越大海,与中国龙的形象大相径庭。尽管形象与蛇相似,但《摩奴法典》里明白写着,“他们创造了夜叉,罗刹,吸血鬼,天界乐师,天界舞女,阿修罗,‘那伽’,蛇神(Sarpas),神鸟以及祖灵的各氏族”。可见“那伽”也未必能算作蛇。

“那伽”形象的转变,与佛教的兴起以及中印间的文化接触有关。活动在公元2世纪或3世纪的印度僧人龙树在《大智度论》里指出,“那伽,秦言龙”。这也是印度历史上首次将“那伽”与中国的“龙”联系起来。佛教里的“那伽”(龙),实际上是将古代印度婆罗门教里的传统神灵“收编”为佛教的护法。比如佛教里有“天龙八部”的说法。指佛教护法神队伍中的八种神道怪物,包含天众、龙(那伽)众、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迦。因为其中的“天众”及“龙众”最为重要,故称“天龙八部”。

佛教给龙封“王”,确是对龙文化的一大创造。在中国影响巨大的大乘佛教经典《妙法莲华经》里,龙王共有八位。他们是: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娑伽罗龙王、和修吉龙王、五德义迦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摩那斯龙王、优钵罗龙王。但话又说回来,在印度的佛教文化里,“龙”的地位其实不高,甚至是金翅鸟的捕食对象。封为“龙王”不是抬高龙的地位;其目的不过是反衬自己(佛)的崇高而已。譬如《海龙王经》里就有龙王请佛入龙宫说法的故事:“请佛降海底龙宫……佛许之。时龙王化作大殿……又自海边涌金银琉璃三道宝阶,使至于龙宫,以请世尊及大众。”《佛说众许摩诃帝经》也记载了龙王守护佛祖的故事。一天佛祖前往母唧鳞那龙王宫,“是时彼处七日七夜降霔大雨”,于是母唧鳞那龙王,“恐其风雨之气互侵佛身,又恐蚊蚋虻蝇唼扰圣体,遂以自身缠绕七匝卯首上覆,如伞盖相,经七昼夜不动不摇”,为佛祖充当了7天7夜的保护伞。

龙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演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与特定方位有关,比如“左青龙,右白虎”“东方苍龙七宿”等说法,早在汉以前就已产生。但是,五方龙王与四海龙王的观念,却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才兴起的。早在东晋的佛教译著《大灌顶经》中,就记载了东、南、西、北、中的五方龙王。这些龙王的名字如阿修诃、那头化提等,看起来虽是佛教名字,但是,只要一看这些龙王的称号——东方青龙神王、南方赤龙神王、西方白龙神王、北方黑龙神王、中央黄龙神王,就知道这是地地道道的“中国特产”,至少是掺杂了中国五行观念的混血龙。也就是说,翻译者或者传抄者在将佛经转译成中文的时候,就已经参照中国文化观念,将佛经内容中国化了。

汉魏以降,大量的大乘佛经被翻译成汉语,伴随着僧侣的口头传讲,佛教的龙王故事在民间得到广泛传播。道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四海龙王的概念。魏晋南北朝分裂局面结束,隋唐大一统王朝中央集权不断加强,道教神仙系统也进行了适应性调整,龙王被当作玉皇大帝的海域司官,分赴四海,主司行云布雨。这一定位很快得到唐王朝的首肯,据杜佑《通典》记载,唐玄宗于天宝十载(751年)赐封四海龙王,以东海为广德王,南海为广利王,西海为广润王,北海为广泽王。

03

龙王在《西游记》中的具体情节

龙王在《西游记》中扮演了多个重要角色,不仅推动了故事的发展,还展现了佛教龙王的独特魅力。

白龙马的来历

白龙马是唐僧的坐骑,原本是西海龙王敖闰的三太子。他因纵火烧了殿上明珠,犯下忤逆大罪,即将被玉皇大帝处决。幸亏被观音菩萨解救而皈依佛门,获得了再生的机会——化为白龙马,驮唐僧去西天取经,经过了千辛万苦,终于成了正果,“将马推入池中,须臾间,浑身长起金鳞,腮颌下生出银须,一身瑞气,四爪祥云”,马又化而为龙。

孙悟空借如意金箍棒

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情节,追根溯源,是因为孙悟空从东海龙王那里得到了定海神针(如意金箍棒),还强逼另外三位海龙王送他紫金冠、锁子甲、战靴,惹得龙王们上天庭告状。

泾河龙王与取经故事的开端

泾河龙王为了保护自己的水族不被渔人打捞殆尽,与方士袁守诚打赌。为了取胜,他不惜违抗玉帝的敕旨,改了降雨时辰和点数,因此犯了天条,“在那剐龙台上,恐难免一刀”。为了活命,他又不得不向袁守诚下跪求救。虽然他依袁守诚之言去求唐太宗拖住将会监斩自己的魏徵,谁料还是被魏徵在梦中将其斩首。从《西游记》的情节演进看,若非“魏徵梦斩泾河龙王”,唐太宗就不会因泾河龙王索命而到地府一游遇那么多冤魂,也就不会想到还阳后做水陆大会。有了这场水陆大会,才有观音菩萨出场,引出唐僧取经的故事。

取经路上的助力

在取经路上,每次孙悟空遇到棘手的问题需要寻求神仙帮忙时,除了观音菩萨,另一个经常依靠的对象就是四海龙王。譬如唐僧师徒路过黑水河时,盘踞河中的小鼍龙将唐僧捉住。孙悟空得知鼍龙乃西海龙王的外甥(父亲是泾河龙王,母亲是西海龙王的妹妹),便到西海龙宫兴师问罪。西海龙王深明大义,并未袒护自己的外甥,派自己的儿子摩昂领兵去将小鼍龙捉来治罪。经过一番激战,摩昂降伏了小鼍龙,才解救了唐僧。师徒四人途经车迟国时,也是靠了四海龙王的帮忙,“四条龙,在半空中度雾穿云,飞舞向金銮殿上”,唐僧师徒们才斗败了虎力大仙、羊力大仙和鹿力大仙。而在朱紫国,孙悟空为国王治病时,也是请来东海龙王打了几个喷嚏,吐了一些涎津,降下“无根水”作药引。凡此种种,恰如小说中所言,“四海龙王喜助功,齐天大圣请相从”。

04

龙王形象的文化内涵

龙王形象在《西游记》中的文化意义,不仅体现在其佛教渊源和民间信仰的影响,还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敬畏。

佛教文化的影响

佛教文化中的龙王概念,不仅为《西游记》中的龙王形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还深刻影响了中国龙王信仰的形成。佛教中的龙王虽然地位不高,但法力高强,能够兴云布雨。随着佛教的传播与兴盛,过往的海神、水神、河神便逐渐让位给“龙王”了。开元十六年,唐廷诏令“诏置坛及祠堂”,正式修建龙坛和龙堂以供祭祀。唐玄宗还曾加封过四海龙王。到了宋代,宋徽宗于大观二年十月,“诏天下五龙神皆封为王爵,青龙神封广仁王,赤龙神封嘉泽王,黄龙神封孚应王,白龙神封义济王,黑龙神封灵泽王”,大大提高了龙王的地位。宋代以后,龙王已成为家喻户晓的神祇,天下遍布龙王庙。至明清时期,遇到大旱或大涝的年景,百姓就认为是龙王发威惩罚众生,祈雨祭祀龙王已然司空见惯。

民间信仰的体现

在民间信仰中,大江南北,河海湖泊,溪泉潭井,处处皆有理水司雨的龙王驻守。这种信仰不仅体现在《西游记》中龙王的多样性和普遍性,还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敬畏。龙王作为水域的主宰,掌控着雨水和洪水,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因此,龙王庙的修建和祭祀活动,体现了人们对自然力量的依赖和祈求。

《西游记》中的龙王形象,不仅展现了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还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敬畏。龙王们虽然地位不高,但他们的法力和智慧在故事中得到了充分展现,成为取经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