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空中悬吊的戏曲绝技:四川青林口高抬戏传承两百年

创作时间:
2025-01-21 21:06:4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空中悬吊的戏曲绝技:四川青林口高抬戏传承两百年

“如山之势,巍巍浩荡;锣鼓喧嚣,绝技层出。”在四川江油青林口古镇,每年农历二月初一的文昌庙会上,都会出现这样一幕令人惊叹的表演——高抬戏。这项源自清朝乾隆年间的民间艺术,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精湛的技艺,不仅成为了青林口古镇的文化名片,更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1

历史渊源:岭南艺术的川北传承

青林口高抬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据记载,当时有青林口人在闽粤一带做官,回乡时将岭南一带的民间“高抬戏”艺术带了回来。从形式和内容上看,青林口高抬戏与我国南方的“飘色”“抬阁”有很高的相似度,这显然是受到了清代“湖广填四川”移民潮的影响。当时青林口古镇是三县交汇的捷径要道,有“一脚踏三县”之誉,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青林口古镇在当地会首和有识之士的主持下,唱七天大戏,表演者们用师灯、彩船、戏装八仙开道、高抬文昌神像,鼓乐笙箫,十里八乡,观者如潮。民间艺术经乡人传承改进成为新的民俗,便成为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高抬戏。

02

表演特色:空中悬吊的视觉奇观

高抬戏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在于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它不需要传统的舞台戏楼,而是以特制的方桌作为表演平台。方桌中心有一根铁杆,铁杆分上下两层,每层各站一名演员。演员的造型采用了民间传统年画的构图方式,看起来十分夸张。通过巧妙设置的“机关”,演员仿佛悬浮在空中,由人力托起移动,给人一种飘然若仙的感觉。

表演者通常选择10岁左右的孩童,身高需严格控制在1.2-1.3米之间。他们身着华丽的戏服,上层的演员多以旦角为主,常常以“金鸡独立”等特定造型站在刀、枪、剑、戟等道具上。例如,在《穆桂英打雁》这出戏中,上层的旦角穆桂英就踩在下层孟良的斧头上,这种独特的表演形式极具观赏性和趣味性。

03

文化意义:古镇精神的传承载体

高抬戏不仅是青林口古镇的重要文化活动,更是当地居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的表演都凝聚着古镇居民的心血和智慧,每一抬戏都代表着一个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被浓缩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深深印刻在每个青林口人的心中。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抬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融合了川剧的戏剧元素和民间杂技的技艺,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高抬戏也是古镇居民团结协作、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通过一代代艺人的努力,这项古老的民间艺术得以延续至今。

04

传承与发展:匠心精神的延续

高抬戏的传承离不开一代代艺人的努力。根据目前的资料,最早可追溯到第五代传承人符有成和符有地,他们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参与高抬戏的表演和绑扎工作。经过代代相传,如今已传承至第九代。

第八代传承人邓均朝是国家级非遗名录青林口高抬戏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他从1980年开始从事高抬戏表演,多次带领团队参加国内外重要演出并获奖。2006年,他带领团队代表四川省参加全国第八届民间艺术节,获得“山花奖”。2009年,他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在现代文化活动中,高抬戏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2006年国庆期间,青林口高抬戏将川剧“变脸”“吐火”两大绝活融入表演中,在“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中国首届民间飘色(抬阁)艺术展演中,作为四川省参展的唯一节目精彩亮相,因其具有浓厚的地域性、民族性和艺术性等特点,得到了评委的一致肯定,荣获“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05

未来展望:古老艺术的新生

尽管面临着现代社会的冲击和传承人才的短缺,青林口高抬戏仍在努力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积极支持高抬戏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进校园活动等方式,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同时,高抬戏也在不断创新,尝试与现代艺术形式结合,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

青林口高抬戏,这项传承了数百年的民间艺术,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和坚韧的生命力,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彩。它不仅是青林口古镇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共同守护和传承。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