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守护“雨林歌王”海南长臂猿

创作时间:
2025-01-22 07:36:2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守护“雨林歌王”海南长臂猿

每天清晨,在海南岛霸王岭的热带雨林中,都会传来一阵阵由缓到急的动物鸣叫声。这是海南长臂猿特有的一种生活习性。它们多在拂晓鸣叫,每次鸣叫持续5—20分钟,声音由低到高、非常悦耳。这种清亮动听的叫声,让海南长臂猿获得了“雨林歌王”的美誉。

01

“雨林歌王”的生活习性

海南长臂猿是海南特有珍稀濒危动物、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目前仅存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它们生性机警,白天活动,无季节迁移现象,擅长在树冠层攀缘,活动与觅食均在高大乔木林冠层或中层。睡觉时蜷曲在树上或在树干上仰天而卧,平均2—3年一胎、每胎生一仔,繁殖较慢。

海南长臂猿的主要食物是浆果类,也以鲜嫩枝叶和花蕊为食,偶尔会食用鸟蛋、昆虫和蜂蜜等。活动范围海拔为620—1100米不等。由于其独特的生活习性,白天极难见到它们,监测人员必须头天就进山,搭帐篷住在山里,第二天凌晨循声而动,在它们相对固定的“领地”开展监测。

02

智慧化生态管护新模式

为了更好地保护海南长臂猿,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采用了智慧化生态管护新模式。在海南长臂猿的栖息地,安装了多套智能监测设备,包括实时监测摄像头、红外相机和录音设备等,实现了全天候监测。

通过这些设备,科研人员可以随时掌握海南长臂猿的活动情况。例如,2021年9月到2022年12月期间,中山大学范朋飞团队通过跟踪观察、主动录音和被动录音等方法识别和收集了5群8只海南长臂猿雄性个体的声学数据,通过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开发技术进行识别,准确率在90%左右。

此外,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还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综合监测体系,通过建设省级智慧管理中心、智慧雨林大数据中心平台,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在公园的关键点位架设卡口监控相机,铺设振动光纤与传感器,建设一道“电子围栏”,实现24小时不间断监控。

03

保护成效显著

智慧化生态管护新模式的应用,为海南长臂猿的保护带来了显著成效。监测数据显示,海南长臂猿的数量从2019年的4群30只增长到2024年的7群42只。科研人员将这些家庭群分别命名为A群、B群、C群、D群、E群、F群、G群和东五独猿,并确认了各群活动的海拔范围。

为了进一步改善海南长臂猿的生存环境,国家公园在现有分布区与潜在分布区之间建设迁移生态廊道,增强栖息地连通性。目前已种植高大廊道乔木树种约900株,并搭建绳索廊道28处,帮助它们跨越河流、公路、山谷等障碍。

04

其他珍稀物种的保护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不仅是海南长臂猿的家园,还是众多珍稀物种的栖息地。这里是中国分布最集中、类型最多样、保存最完好的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指数与亚马孙热带雨林相当,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

近年来,随着生态保护力度的加大,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新发现了尖峰水玉杯、海南小姬蛙等物种70余种,圆鼻巨蜥等原来罕见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又重现雨林。这些成果充分展示了国家公园建设的成效。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保护工作不仅关注珍稀物种,还注重社区发展和民生改善。通过生态移民、公益林直补、生态管护员选聘等方式,让社区居民从生态保护中受益。例如,白沙黎族自治县南开乡原高峰村实施整村搬迁后,村民通过发展食用菌等特色产业,不仅改善了生活条件,还为生态保护做出了贡献。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建设,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中国智慧和海南经验。作为海南岛的绿色心脏,这片神秘的雨林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随着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听到更多来自“雨林歌王”的美妙歌声。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