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保护:我们的责任
大熊猫保护:我们的责任
大熊猫,这一地球上生存超过800万年的珍稀物种,不仅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活化石”“中国国宝”的美誉,更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不可或缺的旗舰代表。然而,这位“竹林隐士”的生存现状却令人担忧。据统计,我国野外大熊猫的数量在20世纪80年代曾一度骤降至1100只,生存前景堪忧。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保护措施,为大熊猫的生存和繁衍创造了新的希望。
保护成效显著:从1100只到近1900只的跨越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陆续建立以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67个。2021年10月,我国在川陕甘三省的大熊猫主要栖息地正式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进一步提高了大熊猫栖息地的连通性、协调性和完整性。大熊猫栖息地受保护面积从139万公顷增长至258万公顷,有效维护了大熊猫野外种群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在有力举措的推动下,我国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约1100只增长到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时的近1900只。
科研创新突破:攻克“三难”实现圈养种群自我维持
在大熊猫保护工作中,科研人员攻克了发情难、配种受孕难、育幼存活难三大难题。通过改善生活环境、提高营养水平和加大活动量,大熊猫的发情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在配种受孕方面,科研人员通过监测雌性大熊猫激素水平,精准把握配种时机,显著提高了受孕率。针对育幼存活难的问题,科研人员采取人工哺育和交替喂养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幼仔的存活率。目前,全球圈养大熊猫数量达到728只,实现了圈养种群的自我维持和高质量发展。
公众参与:汇聚社会力量守护“国宝”
2017年,中国绿化基金会正式发起“熊猫守护者”生态保护公益行动,致力于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网友通过线上互动“种养”虚拟竹子,根据线上种植情况,结合大熊猫栖息地的自然条件,参与项目的合作企业将捐赠相应款项,与中国绿化基金会一起在陕西省林业局的指导下,在秦岭等地线下实地种植竹子,以缓解大熊猫栖息地碎片化问题,推动秦岭等地的自然生态修复。7年来,由众多爱心企业和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此项生态公益行动取得显著成就,促进了野生大熊猫栖息地生态保护社会化目标的实现。
国际合作:大熊猫成为中外友谊的使者
大熊猫是中国人民的“国宝”,也是深受世界人民喜爱的“友谊使者”。今年,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与西班牙马德里动物园、美国圣迭戈动物园开展了新一轮大熊猫国际保护合作,还将与美国华盛顿国家动物园、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动物园、奥地利美泉宫动物园开展新的合作。自1994年开始,我国遵循《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规定,以长期合作研究方式与国外相关机构开展大熊猫国际保护合作。多年来,大熊猫国际合作伙伴在大熊猫野外保护、繁殖育幼、疫病防控、疾病救治、保护遗传、野化放归等领域联合攻克了系列技术难题,发表了大量极具科研价值的论文和著作。
未来展望:持续努力守护“地球瑰宝”
尽管大熊猫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其生存状况仍不容乐观。全球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影响等因素,对大熊猫的生存环境构成持续威胁。因此,大熊猫保护工作仍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呼吁更多人关注并参与大熊猫保护事业,为这位“地球瑰宝”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