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电影史:理论与实践》:对历史叙事与电影本质的新理解
重读《电影史:理论与实践》:对历史叙事与电影本质的新理解
《电影史:理论与实践》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在于,它不仅让我重新认识了“历史”这一概念,更重要的是,让我理解了电影作为一个复杂系统的多维度构成。本文将分享我在阅读这本书时的两点重要收获。
对“历史”的新认识
中学时期的历史学习让我形成了一个固化的思维模式:历史就是按照时间线堆砌起来的客观事实。历史学家的工作无非是挖掘历史证据,然后按照时间顺序整理出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这种看法在应试教育中尤为明显,历史学习变成了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组合的死记硬背。
然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这本书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我们作为电影史读者,正好同虚构故事的读者相反,应该时时意识到叙事结构是被历史学家强加于历史现象之上的。……有分量的参考文献的缺乏以及通史的叙事形式常把一些未加检验的通则当做人们所接受的历史‘事实’而给予它们名实不符的地位。”
这种叙事模式在各类历史教材中比比皆是,无论是中国近现代史还是世界史,几乎都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这种线性叙事虽然清晰,但往往会忽视历史现象的复杂性。例如,我们常常听到“落后就要挨打”的说法,这似乎是一个不容置疑的历史规律。但北大教授戴锦华却提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也许,我们不是因为落后才挨打,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我们的强大(特别是在经济方面)才招致了列强的侵略。清朝时,中国的手工业产品占全球四分之一,是白银帝国的中心,丝绸之路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出口国。英国在占领孟加拉后,为了开拓市场,不惜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
正如书中所说,作为历史的读者,我们需要意识到:“许多大学生根据他们在中学的经验把历史研究看成是对事实的记忆——这些事实早已为历史教授和他们撰写的教科书所确定并编撰好了。老师和教科书被置于知识和权力的地位。学生们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接受那种知识,最多也只是对它提出疑问,而几乎从不进行建设性的工作。因此,把历史看作是历史学家和过去的资料之间的一种不断进行的对抗过程,同时把历史著作看作是由读者去仔细阅读并提出疑问的一些论点。”
电影系统的多维度构成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电影史的理解局限于电影的美学特征,即作为艺术的电影在艺术史上是如何从无到有、如何发展壮大的。毕竟,电影是唯一能明确说出其诞生时间的艺术形式。书中作者也承认,“我们大多数触及电影史的人——无论是在大学课程中,还是从书本中——都是从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角度来看待电影史的。美学电影史是电影史学的主导形式——无论在美国,还是在欧洲,字有电影研究以来就一直是如此。”
但是,电影不仅仅具备美学特性,它是一个由多个相关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用史学术语讲,视电影为系统的观念意味着,想要理解电影是怎样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发挥作用的历史学家终须研究作为艺术的电影与作为技术的电影、作为经纪机构的电影、作为文化产品的电影之间的历史关系。这是因为对前者(电影艺术的历史发展)的解释在某种程度上要借用后者(美学、经济、技术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术语才行。”
因此,作者在第二部分阐述传统的电影史研究方法时,将其划分为四个章节:美学电影史、技术电影史、经济电影史和社会电影史。“然而,强调美学电影史或强调技术电影史绝不等于说这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关系。换言之,对系统中某个因素的侧重并不是要否定其他因素的存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
电影作为一门年轻的艺术形式,从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公映《工厂大门》算起,至今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与其他艺术形式如音乐和绘画相比,这显然是短暂的。但正是这种短暂性,使得电影的发展深受美学认知、技术进步、经济变动和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作为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仅仅从某一个角度去剖析电影显然是不够的。希望电影能够在这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继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