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支架置入术:拯救大脑的秘密武器
脑血管支架置入术:拯救大脑的秘密武器
脑血管支架置入术是一种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手术。该手术通过在狭窄或闭塞的脑血管内部置入支架,以恢复血液流动畅通。适用于有症状或无症状的颈、椎动脉狭窄等多种情况。手术在局麻或全麻下进行,通过选择合适的指引导管和导丝,将支架精准放置在狭窄部位。术后需要注意卧床休息、控制血压、观察伤口情况等事项。这项技术已成为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有效治疗方法。
手术原理与作用
脑血管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微创手术,主要用于治疗脑血管狭窄或闭塞。手术通过在狭窄或闭塞的脑血管内部置入支架,以恢复血液流动畅通,预防缺血性脑卒中。这种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周期短等优点。
近年来,神经介入手术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为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带来了新的突破。例如,CorPath GRX系统是目前应用于临床最多的机器人系统,该系统由美国Corindus Vascular Robotics公司研发,最初设计用于经皮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介入治疗,目前在美国、欧盟和其他国家被批准应用于临床。CorPath GRX系统在Corpath 200导引导丝和器械导管的基础上,增加了对造影导管的主动控制,提高了对复杂精细手术的完成度,目前应用该系统在全世界已经完成8000余例手术,对复杂的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成功率可达99.1%。
适用人群与条件
脑血管支架置入术主要适用于颅内动脉狭窄(ICAS)患者,特别是症状性ICAS(sICAS)患者。在全球范围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是卒中的主要病因,特别是在东亚和南亚,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50%。症状性ICAS(sICAS)定义为归因于颅内主动脉70%至99%的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近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缺血性卒中,尽管采取了积极的药物治疗,但1年内复发性卒中的风险为7.2%至15.1%。sICAS伴随边缘带梗死或侧支循环不良的患者可能很容易受到伤害,1年内再次中风的风险高达37%。
2024年10月,北京天坛医院的缪中荣等在JAMA上公布了BASIS试验结果,探讨了在sICAS患者的卒中二级预防中,球囊血管成形术联合积极的药物治疗是否优于单独的积极内科治疗。研究结果表明,球囊血管成形术联合积极内科治疗可能是治疗sICAS的有效方法,尽管在临床实践中应考虑球囊血管成形后30天内卒中或死亡的风险。
手术过程与优势
脑血管支架置入术通常在局麻或全麻下进行,手术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 穿刺与导管插入:通常经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将导管送至颈总动脉。
- 定位与扩张:使用球囊导管找到狭窄部位后进行扩张。
- 支架植入:释放支架以永久支撑血管,改善血流。
与传统开颅手术相比,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具有以下优势:
- 创伤小:无需开颅,仅需在血管穿刺处进行局部麻醉。
- 恢复快:术后患者恢复时间短,住院周期短。
- 安全性高:机器人辅助技术提高了手术精准度,减少了手术风险。
术后护理与效果
术后护理是确保手术效果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 卧床休息:减少头部活动,降低颅内压。
- 血压管理:维持稳定血压,避免缺血再灌注损伤和出血。
- 抗栓治疗: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防止血栓形成。
- 饮食调整:低盐、低脂饮食,多吃蔬果,促进康复。
- 并发症监测:观察是否有头痛、恶心等症状,并及时干预。
根据BASIS试验的结果,球囊血管成形术组的主要结局发生率低于药物治疗组(4.4% vs 13.5%;风险比,0.32[95%CI,0.16-0.63];P<0.001)。30天内卒中或全因死亡的发生率分别为3.2%和1.6%。在入组后30天至1年内,资格动脉分布区域的缺血性卒中发生率分别为0.4%和7.5%,资格动脉的血运重建率分别为1.2%和8.3%。这些数据表明,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实际案例分享
近日,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介入团队成功实施了国内首例大脑前动脉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这一技术的突破为患者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填补了神经介入手术领域的空白,彰显了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领域的技术实力。
刘大爷(化名),男性,68岁,因“左侧肢体无力7小时余”入院,经磁共振检查诊断为右侧大脑前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脑动脉造影显示患者右侧大脑前动脉A1段缺如、左侧大脑前动脉A1段重度狭窄。大脑前动脉是供应大脑额叶和部分颞叶血流的重要血管,其狭窄可能导致脑缺血甚至脑梗死,最终导致患者出现肢体活动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严重后果。大脑前动脉走形迂曲,手术难度大、风险高,且该动脉管径一般较细,目前的支架难以有效展开提供支撑,不适于放置永久性支架解除血管狭窄。另外,由于前交通动脉的存在,血液可从对侧大脑前动脉代偿,故而单侧大脑前动脉狭窄或闭塞不会导致明显症状。因此,传统大脑前动脉狭窄治疗往往采取药物保守治疗。但是,刘大爷的病情更为复杂,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患者右侧大脑前动脉A1段缺如,因此前交通动脉无法提供代偿供血,导致其左侧大脑前动脉负担了双侧大脑前动脉供血区的全部供血任务,如果未有效解除狭窄,患者有极大的大面积脑梗复发风险;二是由于患者左侧大脑中动脉存在慢性狭窄,其左侧大脑前动脉的管径代偿性增大,脑动脉造影时经3D测量确认已达到可尝试血管内治疗的最低要求,为患者进行手术提供了基本条件。因此,患者手术必要性极大,且具备尝试进行手术的可能性。
在充分评估、论证患者的手术风险及必要性后,经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神经介入组组长吕伟、副主任医师王存福决定为患者施行手术。手术过程中,吕伟、王存福相互配合、精准操作,成功将微导丝通过大脑前动脉A1段狭窄处,紧接着支架成功跟随微导丝到达预定位置,并成功展开支架,扩张血管恢复正常的血流。吕伟根据患者血管条件和实际病情,结合术中情况,综合衡量支架通过性、材料支撑力、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等因素,在本次手术中选用了快速交换球囊扩张式释放的药物洗脱支架进行置入,该类支架材料在完成手术的同时,能够显著降低患者远期支架再狭窄率。术后患者转入神经重症病房(NCU)进行密切监护,一周后顺利康复出院。
未来展望
随着神经介入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脑血管支架置入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将进一步提高。未来,机器人技术有望在运动能力、精准控制、交互反馈及生物仿真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安全的临床治疗。同时,随着技术的成熟,手术成本有望降低,使更多患者能够受益于这种先进的医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