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土特产:从东海之滨到全国餐桌的300亿产业蓝图
温州土特产:从东海之滨到全国餐桌的300亿产业蓝图
温州,地处北纬28度,年均气温18℃,年均降水量1800毫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饶、独特的乡村物产,有31项入选浙江省名优“土特产”百品名单。温州土特产,正从东海沿海一隅触达更广阔的市场,征服舌尖与心尖。根据《温州市乡村土特产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到2026年,全市乡村土特产总产值将达300亿元。
聚力资源优势 科技赋能推动品质提升
文成糯米山药,口感细腻,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温州大黄鱼,以鲜美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年产值达15亿元;洞头羊栖菜,富含食物纤维素、B族维生素和氨基酸,被誉为“人类微量元素的宝库”。
近年来,温州聚焦“六个一”特色农业产业,即一盘菜(预制菜)、一条鱼(大黄鱼)、一根草(铁皮石斛)、一片叶(茶叶)、一个果(瓯柑和杨梅等)、一杯奶,推进特色农业产业提档升级。以种业提升为例,通过建设全省首个奶牛遗传改良与乳品质重点实验室,培育遗传改良“胚胎牛”,新生代奶牛实现14吨年产奶量,比自然繁殖奶牛提高约4吨,每头奶牛可为养殖户增收约5万元。
随着智能农机装备与技术的广泛应用,温州乡村土特产持续提质增产。例如,环境测控、精确施肥、智能灌溉等技术在种植业耕种管收各环节的广泛应用,以及“科研院所+产业研究院+企业研究院”科技创新联合体的陆续落地,都为温州土特产的高品质与稳定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聚力强链发展 多维融合推动创新“破圈”
温州土特产积极探索产业链融合发展之路。以鸭舌为例,作为温州本土特色小吃的金名片,占全国消费总量50%以上。鹿城正新、瓯海森马、永嘉麦丰、文成博海等八大预制菜产业园区带动全市873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了近250万元年产值。
加工和包装工艺的持续迭代,让鱼饼、烤虾、瑞安双炊糕、永嘉麦饼、平阳炒粉干、苍南矾山肉燕等省农家特色小吃百强榜选手,受到更多温州市外乃至浙江省外消费者青睐。
“土特产”之间也尝试携手实现“破圈”。例如,“茶+奶”和“奶+石斛”新品面向年轻消费群体,既满足味蕾需求,又契合养生趋势。土特产与乡村非遗的融合也不断拓展,如“温州茶礼”将茶与瓯窑瓷器结合,打造出“茶叶+茶器+茶点”三位一体的特色产品;泰顺“顺礼”等区域伴手礼则以县域土特产组合为主要内容,逐步形成区域IP的消费载体。
聚力宣传推广 联动“村游”打造品牌IP
品牌化发展是温州土特产的重要战略。目前,温州已创成21个单品类区域公用品牌和8个全品类区域公用品牌,认证了平阳黄汤、温州大黄鱼、雁荡山铁皮石斛等10个地理标志农产品。
温州还实施“百村百品”特色村(镇)创建行动,计划创建100个“小而精、小而特、小而优、小而专”的“一村一品”产业集聚村。同时,通过文旅融合,在“村游”精品路线中植入土特产元素,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
温州土特产频频亮相国内各大展会活动,并同步开展直播推介,参与举办土特产云展会、云发布、电商直播等数字营销活动,温州土特产借力线上线下舞台,正走出一条特色化、差异化的三产融合发展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