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红蛋白每升高1%,心血管疾病风险增15%-18%
血红蛋白每升高1%,心血管疾病风险增15%-18%
血红蛋白浓度高,心血管疾病风险也随之增加。研究显示,血红蛋白浓度与血压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随着血压升高,外周血中血红蛋白水平亦有明显上升趋势,其升高可能增加高血压及高血压前期发生率,是影响血压水平的独立危险因素。
血红蛋白浓度高的危害
血红蛋白浓度升高会导致血液黏度增加,通过改变血流变学影响血压水平。具体来说,血红蛋白水平的升高将导致血液黏度的增加,增加血液循环阻力,心脏负担加重,长期下去容易引发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此外,游离血红蛋白与一氧化氮结合使其失去活性,从而导致血管收缩和血压升高。血红蛋白水平升高还促使红细胞聚集,增强内皮黏附血小板能力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引起血压升高。
心血管疾病的具体风险
血红蛋白浓度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密切相关。研究显示,血红蛋白浓度每增加1个百分点,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几率增加15%~18%,死亡率增加20%~30%,一旦糖化血红蛋白超过7%,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就增加50%以上。此外,高血糖和高血红蛋白的协同作用会进一步加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糖化血红蛋白增高可对人体造成诸多危害。它会改变红细胞对氧的亲和力,使组织与细胞缺氧;会导致血脂和血黏度增高,引起心脑血管并发症;使眼球晶体被糖化而导致白内障;引起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诱发糖尿病肾病等等。
预防和治疗措施
为了预防和治疗血红蛋白浓度过高及其带来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定期检查:通过血红蛋白测试监测血红蛋白水平,及时发现异常。血红蛋白的正常范围为男性13.2 至 16.6 克/分升,女性为 11.6 至 15 克/分升。如果检测结果异常,应及时就医。
治疗原发病:针对导致血红蛋白升高的原发病进行治疗。例如,对于缺氧引起的血红蛋白升高,可以通过氧疗改善症状;对于肺源性心脏病,需要积极控制原发病,如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对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可能需要采用化疗的方法进行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
-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血液浓缩。
- 适量运动,促进血液循环,但要避免剧烈运动。
- 均衡饮食,适量摄入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菠菜等,但要避免过量。
- 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吸烟导致血红蛋白升高。
-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应激反应导致的血糖和血红蛋白升高。
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如阿司匹林用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或靶向治疗肝癌等肿瘤性疾病。
血红蛋白浓度高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定期检测血红蛋白水平,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至关重要。如果发现血红蛋白浓度偏高,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