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灵丘县北水芦村:“菌菜轮作”助力乡村振兴
大同市灵丘县北水芦村:“菌菜轮作”助力乡村振兴
大同市灵丘县北水芦村通过实施“菌菜轮作”的设施农业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促进了当地农民的增收。这种创新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得羊肚菌、黄瓜等多种作物得以在同一地块上实现一年四季的循环种植,既增加了经济效益,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路径。
“菌菜轮作”是根据食用菌和蔬菜两大作物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不同需求,利用同一个蔬菜设施,综合安排茬口,秋冬季种植食用菌,春末食用菌生产结束后,菌渣就地还田,种植春夏季蔬菜作物,如此循环。“菌菜轮作”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种植模式,实现了土地的高效利用和作物的持续增收。
在北水芦村灵发地种养专业合作社蔬菜大棚基地,一座座大棚首尾相接、整齐划一的排列在田野。掀开羊肚菌大棚温室的门帘,一股热气扑面而来,笔直的田垄间,营养袋整齐排列。时下正是羊肚菌催菇阶段,村民们正忙着给羊肚菌浇水,该阶段结束后,羊肚菌将正式开始萌芽。目光转到黄瓜大棚,满眼绿色,一株株青翠欲滴的幼苗正在努力地攀爬,把整个大棚装点的绿意浓浓。
据了解,灵发地种养专业合作社共有10个蔬菜大棚,主要采用“一棚多季、一年多收”的轮作模式种植羊肚菌、黄瓜、西红柿、白菜等蔬菜,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实现了各类蔬菜一年四季循环种植,也带动了一些村民就近就业。
“菌菜轮作”模式的推广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作物的产量,更为农民提供了多样化的增收渠道。例如,在正宁县现代农业示范园,该模式已经带动了周边150多名群众就业,每名工人的年均工资达到3万元左右,通过土地流转和务工赚取收入的方式,当地农民实现了收入的稳定增长。
近年来,合水县按照“建基地、育龙头、延链条、强科技”的思路,建成食用菌生产基地7处,致力于打造标准化、规模化的食用菌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并积极探索推进村集体参与食用菌产业发展,不断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板桥镇以“深化产业发展、全面振兴乡村”为理念,立足瑶子头村、锦坪村资源优势,通过资金撬动、项目带动、品牌推动等多项举措,建成板桥白黄瓜保种产业园和现代农业产业园两处蔬菜基地,并充分发挥板桥白黄瓜品牌优势,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着力提高蔬菜品质,以特色高效做大产业规模,以集约集聚提高产业效益,以绿色有机打响农业品牌,以基地带动实现群众增收。
板桥镇副镇长张兰说:“近年来,我镇深入贯彻农业绿色发展理念,按照‘建基地、兴园区、拓市场、创品牌’的发展思路,建成蔬菜基地2处,设施大棚710座,全年蔬菜种植1100亩,总产量7000余吨,基地可带动群众务工3000余人次,年人均收入1万元以上。”
近年来,合水坚持把发展绿色蔬菜及食用菌产业作为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和践行“三元双向”循环农业的重要举措,持续深化菌菜产业的改革和发展,不断建强菌菜生产基地,探索菌菜轮作新模式,并通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以大棚、土地承租挣“租金”,劳动力就近就业挣“薪金”,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目前,全县已建成蔬菜生产基地5处,年种植蔬菜10.37万亩,产量24万吨,产值4.94亿元。已建成食用菌大棚690座,种植平菇、香菇、木耳、榆黄蘑2520万袋,羊肚菌500亩,产量5200吨,产值1.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