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7年,一家六口进京赶考,发榜之时朝野哗然,六人竟然全中进士
1057年,一家六口进京赶考,发榜之时朝野哗然,六人竟然全中进士
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下,一家六口同时中进士,这听起来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传奇。然而,在北宋时期,曾巩家族却创造了这样的奇迹。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才华与毅力,更体现了家族的智慧与荣耀。
少年天才的崭露头角
1057年,北宋仁宗治下的京城笼罩着一层压抑的气氛。一年一度的进士科举如期举行,而曾家的名字,如同一阵旋风,席卷了整个京城,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曾家世代书香,耕读传家,仕途上也有所建树。曾巩的祖辈都是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科举之路对他来说,早已是熟悉的路径。自幼沐浴在家族文化的熏陶中,曾巩对功名利禄怀揣着深厚的憧憬,矢志于科举之途追求荣光。
曾巩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被誉为神童。他记忆力出众,才思敏捷,远超同龄人。孩童时期,他便能轻松吟诗作赋,其才华令长辈们惊叹不已,纷纷称赞他的非凡才智。
曾巩的父亲深知儿子的非凡之处,于是费尽心思,遍寻名师,聘请当时杰出的先生教授诗书礼乐。在名师的指导下,曾巩的学识突飞猛进,与兄长并肩研读经典,毫不逊色,进步神速,令人瞩目。
二十岁时,曾巩已崭露头角,文学爱好者纷纷慕名而来,对其才华赞不绝口。众人都认为他将在科举之路上大放异彩,续写家族仕宦传奇。更有预言者称,曾巩将问鼎状元之位,前程似锦,不可限量。
初次科考,意外落榜
然而,现实总爱捉弄人。曾巩,这位年仅18岁的天才少年,在众人的瞩目中参加了会试,却意外落榜,初次科考便遭受重创。这无疑如晴天霹雳,给他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所有人都对此感到困惑不已。曾巩文才横溢,其写作技巧令人赞叹,甚至在考试前夕,还获得了文坛巨匠欧阳修的赞誉。欧阳修不仅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更是朝廷重臣,对文学有着深厚的见解。他对曾巩的文章大加赞赏,认为其才华横溢,未来可期。
当时,曾巩对考试信心满满,准备充分。他深入研究,还特地拜访文坛巨匠欧阳修,请教写作技巧。欧阳修阅览其作品后,对其赞不绝口,毫不吝啬赞美之词。曾巩的努力与才华得到了认可,为考试增添了更多胜算。
曾巩听闻后心中欢喜,自信满满地以为此次考试定能斩获佳绩。然而,结果却出人意料,即便得到了欧阳修的赞誉,他仍未能如愿通过。原因竟是他的文风朴实无华,与主考官们的审美相去甚远。
主考官们偏爱辞藻绚烂之作,当时文人皆崇尚华丽文采,视之为才情与风骨之象征。然而,曾巩之文章虽见解深刻、内容精到,却因风格质朴无华,缺乏炫技之词,难以赢得考官垂青。
坚持自我,历尽艰辛
首次落榜,曾巩心中满是失落。他疑惑自己的文笔是否不合时宜,是否该迎合考官的喜好。于是,他决心转变文风,尝试用华丽的词藻来书写文章,以期得到考官的青睐。他期望通过这一改变,能为自己赢得新的机遇。
然而,经过多次尝试,曾巩发现华丽的词藻始终难以驾驭。他并未实现理想中的文风,反而连原有的朴实也渐失韵味。这使他陷入深深的迷茫,开始质疑自己是否还拥有昔日的神童之才。
历经数载,曾巩屡试科场,屡遭挫败,每次放榜皆令其陷入自我怀疑与深重之痛。然每当欲放弃之际,少年之志与抱负便涌上心头,激励其坚守初心。他矢志不渝,文风不改,专注创作内容充实、见解独到的作品,以期终有出头之日。
本文原文来自网易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