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网络梗”入侵校园,青少年语言学习何去何从?

创作时间:
2025-01-22 02:52:4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网络梗”入侵校园,青少年语言学习何去何从?

近年来,网络梗如“尊嘟假嘟”“泰裤辣”等在校园中风靡,引发了关于青少年语言学习的热议。支持者认为这体现了青少年的个性和自我表达,而反对者担忧会影响中文表达的美感和青少年心智发展。专家建议,应在尊重青少年个性的同时,加强引导,让他们学会在不同场合使用合适的语言,从而促进语言学习的健康发展。

01

网络梗在校园中的流行现状

网络梗在校园中的流行已经不是新鲜事。在短视频平台上,小孩们正聚在中老年博主的评论区,积极地刷着两个字:“重开”。「重开」这词诞生于游戏文化,也早就成了更广泛的网络流行语,是带有戏谑意味的婉转版“去死赶紧投胎”。其实也有不少人爱拿「重开」这词来调侃自己,只不过一旦用到别人身上,性质就会有些不同了。

在微博上,“网络梗包围中小学生”话题的评论区,其中倾向于支持“网络梗”的占35.7%,持中立态度的占21.4%,持反对态度的占42.8%。对于“网络梗”你怎么看?应该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

02

网络梗的利与弊

积极影响

有人觉得这是青少年个性表达的一种体现,应该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有人认为“网络梗”并非全部都是“烂梗”,不妨以“网络梗”为切入口,进行引导;也有不少人认为,多数网络“网络梗”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内容空洞等问题,长期放任会弱化汉语文化内涵,对青少年思想和语言表达产生负面影响。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互联网流行语,像我们那个时候流行说‘886’‘踩踩,记得回踩。’”在从事创意行业的85后刘女士看来,“网络梗”往往能展现时代的特点,也能体现出青少年的个性和自我意识。

“网络梗本质就是流行语,用拼音或者英语缩写的方式很有趣,像密码加密一样。”在10后中学生小许看来,所谓“网络梗”就像是同龄人之间相互能明白的“梗”。“比如‘你个老6’,最早源自游戏《CS》,原意是指那些在游戏中出其不意的玩家,就像葫芦娃里的六娃,隐身出奇制胜。我们可以通过流行语‌表达自己的态度,也是抒发情感和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

“现在不少家长认为网络流行语就是‘烂梗’,这样的想法偏于主观,不能因为你听不懂,就认为这是‘烂梗’。”00后大学生小赵在采访中,结合她的计算机编程专业举例道,“‘网络梗’好比是‘代码’,如果这些词本身没有丝毫意义和营养,就会像错误代码‘跑不通’,自然而然被互联网抛弃。与其批判‘网络梗’,不如让青少年接触更多美妙的语言,用‘美丽代码’代替‘烂代码’,自动迭代。”

负面影响

苏女士的女儿今年刚上初一,让她深感诧异的是,如今她越来越看不懂女儿的QQ动态了。动态中有越来越多的缩写和谐音,诸如“YYDS”和“泰裤辣”等。谈及为何反对这些“网络梗”,苏女士说,“汉语本身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价值,我查了网络‘梗’,其中不少流行语都有词义歪曲、内容空洞的特点,我担心长久以往,会对孩子语言学习和思想造成负面影响。”

“网络梗和烂梗的泛滥,看似简捷直接地传达了某些思想情感,但实际上却让使用者失去了独立思考和独特表达的能力。受认知能力制约,青少年往往无法正确区分‘新出现的事’与‘新事物’。这就难免会发生把网络平台上新出现的一些本质落后的旧事物当作新事物来追捧的现象。”对于“网络梗”,上海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中文教学部教师滕新贤认为这个问题值得重视,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滕新贤分析道,在“网络梗”影响下的许多青少年会直接选择简单化、娱乐化的词语来代替自己的表达,从而放弃了自主思考的过程,也放弃了独立表达权力。久而久之,他们的语言习惯会越来越口语化、碎片化,并最终限制其思考复杂问题的能力。

03

专家建议: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使用网络语言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俞莉娜认为,部分网络流行语满足了青少年归属、认同和个性表达等心理情绪的需要。此外,这种“玩梗”的方式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压力,进行情绪释放。俞莉娜强调道,当过度依赖“网络梗”,用“网络梗”进入“情绪舒适区”,会很容易影响使用者的思维,导致思维低幼化。长久以往,可能会导致一些年轻人的心理功能弱化、情绪调节能力降低。

滕新贤建议,首先,家长要在孩子们面前做好表率,不使用没有营养的网络流行语,并积极引导孩子们扩大阅读面,多阅读一些中外文学经典。同时,以平等、尊重的态度与孩子沟通,缓解他们的叛逆心理,鼓励他们独立思考,进行文化内涵较丰富的语言创意表达。其次,学校应积极主动地采取多方面措施,如诗文创作比赛、文学欣赏讲座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语言文字观念,提高他们规范使用语言的能力。此外,各网络平台也应做好信息审核,杜绝关于网络“烂梗”的推发,以减少流量推送,避免为其泛滥推波助澜。国家监管部门也应加大监管力度,营造健康的网络语言环境。

04

案例分析:家长和教师的应对之道

江苏常州的90后家长陈兴说,有时在小区里带孩子玩,能听到年纪稍微大些的孩子说这些词汇。“刚开始还不太懂他们说的是什么,后来上网查了才知道‘双肩包’是由‘神经病’的首字母演化而来,‘老六’大意是指那些玩阴险手段的人。”

在北京工作的00后刘彤有个正在上初中的弟弟,她说像“寄了”“嘎了”之类的网络流行语是弟弟比较爱说的,“大多是从游戏中听到的,之后就可能会成为‘口头禅’”。刘彤说,自己平时浏览网络信息比较多,大概能了解弟弟所说的“梗”,有些“梗”的含义不太健康向上,但对父母那辈人来说,很难理解这些词是什么意思,也很难判断是好是坏。

安徽的小学教师苏静发现,学生中说网络“烂梗”的现象比较常见,而且一旦有人开始说,会迅速在学生中传播,即使跟他们强调不要使用网络上的“烂梗”,也很难完全禁止。“网络‘烂梗’大多内涵空洞、苍白,如果任由这些词汇在学生中传播,会破坏他们正确使用文字的能力,影响他们的正常表达。”

作为成年人我自己也会玩网络梗,个人认为这是时代的产物,使用网络梗本身无可厚非。但对于在正式场合使用网络梗及使用低俗无营养的网络梗等现象,还是要正确引导和加以规范。

05

结语

网络梗的流行反映了青少年在数字化时代的语言创新和社交需求。然而,这种现象也带来了语言规范和文化传承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在尊重青少年个性表达的同时,加强引导和规范,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语言使用习惯,促进其语言学习的健康发展。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